引言
呕吐其实是非常常见的症状,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呕吐,呕吐的时候孩子看起来很痛苦,家长常常担心孩子有没有什么严重问题,也会很紧张,而且不知道怎样才能帮到孩子,所以给了一些人误导的机会,导致盲目用药。
什么是呕吐
呕吐是一种胃的反射性强力收缩,通过胃、食管、口腔、膈肌和腹肌等部位的协同作用,能迫使胃内容物由胃、食管经口腔急速排出体外。呕吐的指令发出是由大脑的呕吐中枢控制的。
呕吐和咳嗽、发热一样,不是单独一个病种,很多原因可以引起呕吐,在某些情况下是机体自我保护的需要。一般来说,呕吐不需要任何治疗就可以痊愈,但是一些频繁、剧烈的呕吐就提示孩子需要看儿科医生,特别是还伴有腹痛腹痛、发热、腹胀、血便、腹泻或头痛时。
小儿呕吐和吐奶的区别
小婴儿的吐奶(又叫倒奶)与呕吐的区别在于:吐奶不涉及强有力的肌肉收缩,不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而呕吐恰好相反。小婴儿的吐奶是本身的解剖特点所决定,常伴有打嗝,一般随着孩子的成长会消失,并且不影响孩子的发育。
小儿呕吐常见的原因
呕吐的原因很多,甚至很复杂,而且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原因也有很大差异,原因不一样。
1.婴幼儿期(小于3岁的孩子)
最常见的原因为喂养或进食不当:新生儿期喂奶过多,奶的配方不当,吃奶时吞入大量空气等均可引起小婴儿出现吐奶表现;婴儿及幼儿一次进食量较多或食物不易消化,这类呕吐患儿可能突然出现频繁呕吐,但大多数孩子不会出现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早期合理调整喂养可很快缓解呕吐症状,不会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其他常见的小儿呕吐原因
1.刚一出生就频繁吐泡沫,一喂奶就呕吐呛咳,要小心是不是有食道闭锁。
2.出生当天或数天内频繁呕吐,尤其呕吐物为黄色或绿色的,表示孩子可能有先天性的畸形,比如肠旋转不良、肠狭窄、肠闭锁之类。
3.呕吐的东西为血性的或咖啡色的,表示孩子可能有消化道出血。
4.呕吐的同时伴有肚子胀,这种也需要警惕肠梗阻,如果同时有排便困难要警惕有没有巨结肠,有疝气的还需要注意肠子有没有卡住。
5.呕吐的同时伴有血便,如果同时有腹泻可能是普通的肠炎,但也要警惕肠套叠(果酱样便)、坏死性肠炎、肠扭转之类的危险疾病。
6.呕吐的同时有发烧,这种需要警惕感染性疾病,包括消化道本身的感染,颅内感染、中耳炎,以及一些全身的系统感染。
7.孩子吃奶后很快就出现呕吐,而且呕吐得越来越频繁,尤其是2周到4个月之间的孩子,要小心幽门肥厚性狭窄。
8.如果孩子吐奶持续很长时间不缓解,也需要警惕有没有遗传谢性疾病,或者需要手术处理的胃食管返流或者膈疝。
9.喷射性呕吐伴前囟饱满或者能自我表述的孩子述头痛,要考虑颅内感染(我们常说的脑膜炎)。
……
2.年长儿(小于3岁的孩子)
除上述一些疾病的延续外,还有下列常见的原因
1.呕吐伴腹痛、发热,腹痛固定右下腹,需考虑阑尾炎。
2.呕吐伴黄疸、肝大需考虑肝炎及急性溶血。
3.不明原因的喷射性呕吐或伴运动异常,需考虑颅内肿瘤。
4.不洁饮食后的呕吐需考虑胃肠炎。
5.呕吐伴规律腹痛、与进食或者饥饿有关,需考虑消化道溃疡、胃炎。
6.有些孩子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造成的精神过度紧张或焦虑引发呕吐,如再发性呕吐这类疾病,但该病有突发突止,定期发作等特别,呕吐症状常持续数天。
7.误服特殊食物或者药物后出现呕吐,需考虑中毒。
8.晕动症:坐车、坐船、坐电梯引起呕吐。
9.外伤后呕吐,需考虑脑震荡及颅内损伤。
10.呕吐伴精神差、四肢湿冷,需警惕儿科一种很是危重的疾病—爆发性心肌炎。
11.呕吐伴腹痛、四肢出现出血点,要考虑过敏性紫癜。
……
注意
当孩子呕吐时,我们要仔细观察孩子,如有无发热、次数、精神、面色、大便、腹部等,并且在孩子会语言表达时要询问呕吐前有无不适。一次呕吐常常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头部外伤后的呕吐需要引起注意。记住一点:当孩子呕吐时,他的精神状态很是重要。
小儿呕吐的处理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颅内高压引起,积极脱水;阑尾炎,积极控制感染,适当补液;消化道畸形,必要时手术……喂养不当的孩子那就合理喂养,对于吞咽空气过多的孩子学会拍背。
对于大多数孩子普通的呕吐,如果次数频繁,建议:
1.对于婴幼儿出现呕吐时让他趴着睡,或者尽可能侧躺,防止误吸
2.最好禁食1—2小时,什么都不要喂
3.1—2小时后,试喂少量水数次(可以是口服补液盐)
4.没有呕吐,选择孩子喜欢吃的东西,避免进食含有大量不溶性纤维的食物,如生的水果、蔬菜。煮熟的水果可以吃。
5.评估孩子,再逐渐正常饮食
6.必要时使用药物止吐
小儿呕吐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看医生
1.频繁呕吐或者长期呕吐影响孩子发育
2.腹部胀、腹痛
3.呕吐物中带血或者有胆汁(绿色物质)
4.意识不清、虚弱无力、脾气暴躁或者头部伴发热
5.腹泻超过12小时
6.出现嘴唇干燥、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
9.伴有发热或者黄疸
注意
对于科普文章,其中可能会对孩子日常出现的小问题和严重的大问题提出区别的建议,可能会对部分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但是所有这些不能取代当面就诊,孩子的疾病变化快,也有可能会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所以你及你家人的判断力和儿科医生的专业知识是没有任何科普文章或者书籍能够取代的。我的忠告就是:如果你觉得孩子不对劲或者超过你所拥有知识的承载范围,请及时带孩子去看儿科医生。
儿科胡医生
赞赏代表一种态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tuoluo.com/stdy/14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