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导致视网膜脱落

西方伪史开始害人最早发明疫苗的是中医


看到了没有?上面是昆仑钰一位读者的留言,他不相信中医,被西方伪史洗脑,还坚持认为疫苗是西方最早发明的,以此想证明中医比西医落后。

1、唐朝一位江南中医最早发明疫苗

中国古代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长期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在治疗和预防传染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其中“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杀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疫苗思维方式。中医在免疫方面的突出成就,还有天花的预防。

天花疫苗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疫苗,可以追溯到唐朝,被称为“痘苗”。有关人痘接种术的起源,董玉山《牛痘新书》言:"考上世无种诸法,自唐开元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提出在唐代开元年间就有种痘出现的说法,由一位江南赵氏医者发明。

最早具有"人痘接种"含义的古籍是《三冈识略》:"安庆张氏传种痘法,云已三世。其法,先收稀症浆,贮小磁瓶,遇欲种者,录小儿生辰,焚香置几上,随将黄豆一粒,傅以药,按方位埋土中,取所贮浆染衣,衣小儿。黄豆五日萌芽,小儿头痛发热。五日豆长,儿痘亦发。十日而萎,儿症随愈。自言必验。夫痘疹事关先天,生死预定,乃欲以人工夺之,亦巧矣哉。"通过穿染有痘疮浆液的衣服上让接种者感染,也就是后来所称的痘衣法。该段文字在文中卷二中出现,并且标注的日期是己丑至癸巳,也就是清代顺治年年到年,按照安庆张氏一家三辈都在种痘推断,应该不会晚于年,也就是明代万历年间应该就己经出现了人痘接种术。

清代医学家朱纯嘏的《痘疹定论》载:“宋仁宗时丞相王旦,生子俱苦于痘,后生子素,召集诸医,探问方药。时有四川人清风,陈说:峨眉山有神医能种痘,百不失一。不逾月,神医到京。见王素,摩其顶曰:此子可种!即于次日种痘,至七日发热,后十二日,正痘已结痂矣。由是王旦喜极而厚谢焉。”

这也是史料记载的最早一次天花疫苗接种。不过朱纯嘏将“宋真宗时”误记成了“宋仁宗时”。

到了明代,接种天花的逐渐增多,尤其是安徽某些地区(宁国府太平县)接种最多,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的一些作品,都有种痘的记录,比如程从周《茂先医案》、周晖《金陵琐事剩录》中都有记载。2、古代中医人痘接种术的起源历史清兵入关前虽有天花流行,但比之中原地区并不严重,大多数人都没有出过天花,定都北京后,深受天花流行的威胁,尤其是对成年人造成了很大危害。当时天花对皇室成员的生存产生的巨大的影响,顺治帝就是死于天花,“(顺治帝)初七日子刻因病痘崩于养心殿,寿二十有四。”

所以康熙帝对于种痘十分重视,认为种痘是预防天花的有效措施,广泛征揽各地名医为王子公主种痘,并将为王子公主种痘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

当时的医家通过对前代种痘经验的揣摩,已经总结出几种较为有效的种痘方法,“迩年有种痘之说,始自江右达于齐燕,近则遍行南北。……专取痘气熏蒸,发儿胎毒于安宁无病之时。……”,先是选取长痘情况良好的长痘者,然后按照以下几种方法使被接种者受感染而发痘:一是痘衣法,即把长痘者穿过的内衣给被接种者穿上,使其被感染发痘。二是痘浆法,即用棉布蘸取长痘者脓疮上的浆液,涂抹在被接种者的鼻孔中,使其被感染发痘。三是旱苗法,即收集长痘者脱落的痘痂,晒干研成粉末,放入被接种者的鼻孔中,使其被感染发痘。四是水苗法,即收集长痘者脱落的痘痂,晒干研成粉末,加水搅匀,用棉布蘸取塞进被接种者的鼻孔中,使其被感染发痘。在这四种方法中,“然即四者而较之,水苗为上,旱苗次之,痘衣多不应验,痘浆太涉残忍。……夫水苗之所以善者,以其势甚和平,不疾不徐,渐次而入;既种之后,小儿无受伤之处,胎毒有渐发之机,百发百中,捷于影响,尽善尽美,可法可传,为种痘之最优者。其次则旱苗虽烈,犹与水苗之法相近,儿体壮盛,犹或可施。”当时总结的种痘方法已经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种痘法的成熟使得天花的渐渐消散,在幼年种痘不仅成为皇室成员的一种惯例,普通民众也有对于孩童种痘意识,因此天花在后来再不曾大规模爆发。《望山堂文集》描述了张扶翼在湖南观察的一次接种情况,接种的50余名儿童中,40余名获得良好效果,有20%至30%没有接种成功,所谓没成功,是没有出痘,并没有提到有死亡者。《庭训格言》也记载了康熙早年,老百姓都害怕出天花,后来康熙皇帝推广接种人痘以后,便"皆无恙"。《绣虎轩尺赎》记载了吴鼎臣接种情况:"鼎臣能以神丹种痘,娄江奉为神师,三十年于娄保婴千二可余人,真神师也。年翁或反未之知耶,若得此道行于广陵,功德应自不浅,……""真神师"的称号,可见当时接种相当成功。《种痘新书》;"余行痘科数十年,往往见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只八存,种痘之家,医人必取吉苗,苗吉则痘无不吉矣。”提到种痘的成败取决于痘苗选取的好坏,好的痘苗接种几乎不会出现失败的案例。《种痘方》:"假使一庄之中有百儿出天花,未尝不延医服药。若能八、九十收功,人咸称太平痘矣。其有极力调治,而损伤几及一半者,不闻其归咎于医生……今若种百儿之痘,设或损伤四五个,则必责罚种师,并不容其托足于一村矣。"之前不种痘,即使死伤达到一半,也没听说归罪医生的。现在如果一百个接种者中,出现四五例失败的,就会惩罚种痘师,说明当时种痘的成功率很高。《兰台轨范》;"痘疮无人可免,自种症之法起,而小儿方有避险之路,此天意好生,有神人出焉,造良法以救人也。然人往往以种痘仍有死者,疑而不敢种,不知乃苗之不善,非法之不善也。况即有死者,不过百中之一,较之天行恶痘,十死八九者,其安危相去何如也。”提到接种失败的情况很少见,与痘苗选取不当有关。《一斑录》:"人生必出症一次,轻重虽不齐,而数十人中必有数人以痘殇,若种而出者百难损一,如是而是痘不必种,其谁听之,不知自出实造化至理……"认为种痘较为安全,达到"百难损一"的程度。很抱歉,文献没有找到因接种人痘引起天花流行的记载。接种失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出痘,如康熙3年湖南龄阳那次接种,就有20%左右没有出痘。这种情况需要补种。还有一种失败是接种导致死亡者,具体的案例很少,《目经大成》载有二例;"余同怀两兄弟皆八子,孙曾兄倍之,荷天之宠,无一殇于痘。表兄朱某二子,已成童,俊而慧。虑种子自过多麻面,择能稀痘名手,设坛特种,苗发遽毙命。使听其自然,不惑妖言,未必尔尔。后竟无嗣,呜呼!医乃仁术,种痘者,其矢人哉。“对于接种失败的原因,多数医家认为是选苗不善所致,更有甚者,一些无良假冒医者,使用时苗、水痘苗等伪劣痘苗进行接种,骗取钱财。《古今医案按选》:"徐氏《医学源流论》亦云:种痘有九善,奈嗜利之徒,胆用时苗,害人不少,并令世人连种痘之法亦不信矣。更有以水痘痂为苗者,种出之时,痘极稀朗,并无稠密棘手之候,医者索谢而去,为父母者亦欢然放心矣。孰知真痘未出,迨时痘流行之岁,天花陡发,病家医家皆不预料,往往误指别证。妄投药饵,纵不误治,痘必危险,较彼妄用时苗之罪更深千倍,反得脱身事外……"3、人痘接种术的外传——受中医洗礼的西方人清朝初年,儿童普遍种痘预防天花的时候,这种传染病正在西方肆虐。听说中国有预防天花的办法,清康熙二十七年(),俄罗斯率先派人到北京来学习人痘接种术。不久,人痘接种术由俄罗斯传到土耳其。接着,人痘接种术又传入英国,很快盛行起来。此后,由英国传到欧洲各国、印度和北非。

在亚洲,朝鲜、日本等国的人痘接种术是18世纪中叶直接由中国传去的,所以人痘是中医发明的最早疫苗,发明专利属于中国。

年英国人琴纳依照人痘疫苗原理仿制成牛痘。以后所有疫苗都是依照人痘原理制造出来的。之所以英国人发明牛痘,也是误打误撞,但是牛痘相比人痘效果和安全性差距不可同日而语。

早在康熙时期,俄罗斯就有人来我国学习人痘术,《癸己存稿》:"康熙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衣,由撒纳特衙门移会理藩院衙门,在京城肆业。"

《清经世文三编》:“国初俄之遣人来学痘医也,由撒纳特衙门移会理藩院,在京城肆业者有年。种痘之法大行于西国,于时阿非利加有藉痘痂种花。康熙末,英使驻土耳其,经其国之医为使臣夫人种之有效,夫人随传其术于英国,一时神其术,求种之人罔不争先而恐后……"文中记载了俄罗斯派人在我国学种痘的时候,非洲有用痘痂来种痘的。英国的人痘接种术最早是从中国传入的,根据英国皇家学会的挡案记载,中国人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在蒙塔古夫人之前,己通过一些在中国经商的英国商人和旅行者直接传到了英国,但是却没有引起社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tuoluo.com/stdy/1603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