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明天就是全国爱眼日啦,
大小朋友们,
你们的眼睛还好吗?
特别是暑假来了,
孩子更容易沉迷电脑、手机、IPAD等等
所以家长们也要留心观察,
要是有视物不清,眼睛疲劳的症状,
就要及时就医~
那如果真的近视了,怎么办?
医院的眼科专家给您支招~
王女士:我家孩子10岁了,以前眼睛一直很好,可昨天接到学校通知,说娃的视力只有4.5,4.6,我们都很着急啊!
吴医生:标准视力应该是5.0,孩子视力低于这个值了,所以要进一步检查了。
问题一:
王女士:刚才我们孩子滴了眼药水后验光检查了,结果右眼度,左眼也有度,还能恢复吗?是不是以后要一直戴眼镜了?
吴医生:这个是散瞳验光的检查结果,是较准确的眼睛度数(屈光度)值,很遗憾,孩子确实近视了。
近视矫正办法主要有4种:一是佩戴框架眼镜矫正近视,二是佩戴接触镜(隐形眼镜、OK镜),三是早期近视使用药物干预(低浓度阿托品),四是做屈光手术。
屈光手术、隐形眼镜中的软镜更适合18周岁以上成年人。而孩子只有10岁,可以选择框架眼镜或者OK镜了。
问题二:
王女士:隐形眼镜中的硬镜是什么呢?适合孩子吗?
吴医生:硬镜指RGP,是一种高度透氧、佩戴又不易发生眼睛感染、且成像质量很高的隐形眼镜,也需要专业的视光医师进行验配的。
对孩子而言,虽然可以考虑,但儿童和青少年的眼球尚在发育阶段,更建议使用OK镜。不过,对成年人而言,RGP是个好的选择。
问题三:
王女士:那框架眼镜和OK镜到底哪种更适合孩子呢?
吴医生:先说框架眼镜,这是最常见的近视矫正方法。
优点是简单易行。只需找正规有资质的视光师验光,然后选择舒适的镜架、质量有保证的镜片制片就可以了,摘戴方便。
缺点是,虽然解决了中心视网膜近视性离焦的问题,却形成了周边视网膜远视性离焦,这可能会促进近视加深。
另外,运动时带着框架眼镜不方便,若是不慎碰撞或跌倒,容易发生危险。
问题四:
王女士:那OK镜是什么呢?到底对孩子的眼睛有没有伤害?
吴医生:OK镜,即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rthoK),是一种采用透气性硬质材料的角膜接触镜,即通常所说的RGP材料,对角膜进行塑形,以达到非手术方法矫正近视的目的。
夜间睡眠时佩戴OK镜,使孩子能在白天获得清晰的视力,能在很大程度上方便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小贴士:OK镜到底“OK”吗?
根据近10年来的研究报道,OK镜控制近视增长率在40%~60%之间,是目前控制近视发展的光学方法中最有效的。
但是,由于近视的成因十分复杂,且个体差异较大,因此OK镜并不是“近视保险”,并不能完全阻止近视加深。其验配需要进行严格的适应症筛选,比如患有角膜炎、慢性葡萄膜炎、慢性泪囊炎等眼病,以及急性副鼻窦炎、严重的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全身禁忌症的患者都不宜配戴OK镜。
另外,OK镜的验配流程较为复杂,所以提醒家长,一定要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化的检查和验配。在配戴过程中,也要遵循医嘱,确保定期复查才能保证OK镜的效果和安全性。若是对镜片的护理、复查随访,异常情况处理等的不足,就会伤害配戴者的眼睛健康。
近十年里,对OK镜的实验研究也表明,佩戴OK镜会引起一些轻度的并发症,一般都是轻度的下方角膜上皮脱落和着色、轻度结膜充血等,而且在短期停戴后就能够迅速恢复正常,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也没有角膜炎的报道。
虽然佩戴了OK镜,但是还是不注意用眼卫生(读书时灯光昏暗、双眼距离书本又很近),或者不注意减少其他的近视加深的高危因素(比方说:成天宅在家里,不接受户外自然光照射;做大量的例如做作业、弹琴、近距离长时间地看手机、电视、电脑),角膜塑形的近视控制效果会大打折扣的。
保护眼睛,我们能做什么?
一、尽早建立全面的视觉健康档案
二、减少近距离用眼负荷,增加户外活动
年6月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近视防治指南》、《弱视诊治指南》和《斜视诊治指南》。
专家指出,造成近视最主要的因素是眼睛的近距离负荷。工作、阅读、打游戏所有近距离的眼负荷都是近视眼发生的主要原因。
另外最近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是近视眼防控的有效措施,倡导从学龄前,从幼儿园开始,就户外活动。有条件的地方,鼓励户外活动最好是两小时,如果不行,你也不能低于一小时,同时强调做有效的户外活动。
三、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看书写字45分钟后要适当休息;
少玩电子产品,每次不要超过20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1~2小时;
近距离用眼一段时间后,望远5~10分钟;
不躺卧阅读,不走路或在移动的环境下阅读等等。
医院眼科门诊:
周一至周六
部分检查需要预约,请到医院门诊进行咨询。
可进行近视检查、框架眼镜的验配、OK镜的验配。
欢迎转发点赞
编辑
韩康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tuoluo.com/stdy/18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