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卒中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CSATISC)于7月9日-7月11日采用线下+线上的会议形式隆重召开。7月10日下午14点,卒中转化医疗论坛准时开场,大家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求知欲,而专家学术大咖们就卒中转化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了精彩的报告。小编精选了一部分精彩内容与大家分享。
外泌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中的潜在价值
医院神经内科崔梅教授
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主动分泌到胞外的囊泡小体。目前认为细胞分泌的这些胞外囊泡是其与周围交流的重要途径。外泌体是指直径介于40-nm的细胞外囊泡。它来源于细胞内的多囊泡体(MVB),MVB有两种不同的转归形式,它可转运至溶酶体被降解,也可转运至胞膜与细胞膜融合而释放外泌体。细胞释放出来的外泌体可以被纯化,纯化的外泌体可以通过电镜或纳米流氏进行鉴定。神经元、胶质细胞、内皮细胞、壁细胞等均可释放外泌体,介导生理及病理情况下细胞间信息传递,维持脑稳态。
外泌体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均有很多新的进展,在诊断方面,包括脑脊液外泌体,血清外泌体和某些特殊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对外泌体内包含的病理性蛋白,或非编码RNA对疾病进行诊断。在治疗方面目前的外泌体主要来源于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干细胞,通过对这些外泌体进行修饰,使其包裹神经营养因子、miRNA或某些特定药物后,干预疾病模型,目前的研究涉及治疗方面的除了脑缺血,还包括AD,PD,Htt和ALS。
通络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循证与转化
首都医科医院胡文立教授
胡教授为大家介绍了通络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循证与转化。恢复脑血流灌注是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尽管在大血管闭塞性卒中中成功的开通前向血流,仍有约50%的患者有不良的临床预后。血管再通后“无效灌流”的主要原因是脑微血管的中性粒细胞阻塞。脑微血管循环是大脑正常运作的基本要素,是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主要运输和分配系统,为脑组织高而持续变化的代谢需求提供燃料。因此微血管保护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新策略。人体的经络系统分为经脉和络脉。经脉就相当于人体大的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络脉就相当于人体微循环系统。而络脉又分为气络和脉络,气络即相当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而脉络即相当于微血管系统。络病就是各种致病因素损伤络脉引起的病理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实际上络病理论本身就体现了微血管保护的科学内涵。通络治疗可抑制斑块内微血管滋生,调节斑块成分,减轻动脉硬化程度,降低斑块易损指数,缩小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临床研究显示:通心络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组织血流,减少灌注异常区域面积。
目前,通络治疗已有大量循证证据;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例临床研究(CAPITAL)显示:通络治疗可稳定易损斑块,减少血管事件发生率;通心络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TISS)显示:通心络胶囊治疗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神经功能。
中国卒中学会学术年会(CSA)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
原标题:《卒中转化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tuoluo.com/stdy/19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