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infarctionofthebrain,动脉阻塞后出现相应部位脑组织的破坏,可伴发出血。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血管不同而异。当脑梗塞发病在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
目录1概要
病因
脑通疏络宁栓疗法
4刘良芳脑病权威专家
5中医对脑梗塞的认识
6中医治疗脑梗塞新进展
7常规治疗方法
8并发症
9实验室检查
10症状体征
11诊断标准
1发病先兆
1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用药原则
14治疗方案
15临床表现
16救护措施
17预防措施
18相关资料
19哪些人易患脑梗塞
0吃什么水果好
1是否会遗传
预防护理
患者的日常饮食应注意
4后头痛的处理
5心理治疗
6没有高血压也要预防脑栓塞
7健康提醒
8后遗症的功能恢复护理
大事记光影集锦图册集锦花絮视频1概要脑梗塞—infarctionofthebrain脑
动脉阻塞后出现相应部位脑组织的破坏,可伴发出血。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血管不同而异。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少见于儿童少年。
病因脑梗塞主要有血栓形成及栓塞两类。
(一)非栓塞性脑梗塞的病因有:
1.动脉硬化症:在动脉血管壁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形成血栓。
.动脉炎:脑动脉炎症性改变多可使血管壁发生改变,管腔狭窄而形脑成血栓。
.高血压:可引起动脉壁的透明变性,动脉内膜破裂,使血小板易于附着和集聚而形成血栓。
4.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等易发生血栓。
5.机械压迫:脑血管的外面受附近肿瘤等因素的压迫,可以出现血管闭塞的改变。
(二)栓塞性的脑梗塞的病因常是血流带进颅内的固体、液体、或气体栓子将某一支脑血管堵塞。其病因很多,主要为心源性与非心源性两类:
1.心源性:急性或亚急性心内膜炎,一般发生在心脏病的基础上。病变的内膜上由于炎症结成赘生物,脱落后随血循入颅发生脑栓塞。诸如风心病、心肌梗塞、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肿瘤、心脏手术等都易造成栓子脱落。尤其这些心脏病,出现房颤时更易将栓子脱落,均可造成脑栓塞。
.非心源性:气栓塞、长骨骨折时的脂肪栓塞、肺静脉栓塞、脑静脉栓塞都是非心源性脑栓塞的原因。有的查不到栓子的来源称为来源不明的脑梗塞。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脑通疏络宁栓疗法脑通疏络宁栓疗法治疗系统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综合应用中医理论、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技术、信息与传感器技术等,而研发出具有中医特色的智能化、规范化诊疗设备。
一、多学科定位,综合中西疗法精粹。囊括分子基因学、细胞病理学、纳米药理学、生物物理学、分子免疫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脑病诊疗规范,在国际权威脑血栓、脑梗塞、脑供血不足医疗康复机构诊治标准基础之上,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特色研发“脑通疏络宁栓疗法”康复工程。
二、多维定制,“一对一”针对性治疗。第一个提出多维治疗、立体治疗的脑血栓、脑梗塞、脑供血不足治疗体系,该体系分别从细胞学、免疫学、基因学、心理学各学科去综合考虑患者的致病因,按照“一对一”针对性治疗准则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运用“云电摩脑功能循环治疗仪”靶点定位,结合患者的自身体质的优缺,做出最有效、安全、快捷的治疗体系。在治疗过程中及时根据患者具体康复情况调整治疗进程。
三、全面评估病情,杜绝药物损伤机体。首次引进全数字化脑血栓、脑梗塞、脑供血不足病源灶精确定位系统,彻底根绝常规手术治疗、药物治疗脑血栓、脑梗塞、脑供血不足为患者带去的伤害,不损害肝、肾等功能,不给患者身体留下后遗症。
四、治疗时间短,康复效果佳。一种中枢神经再生疗法,能短时间内修复患者受损脑细胞,恢复脑部病灶供血供氧,激活受损“休眠”脑组织细胞,促进脑细胞新生。
4吕秀东脑病权威专家吕秀东: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康复学会会员,沧州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主任,擅长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研究,开展颅内血肿碎吸术治疗脑出血;重视脑梗死的个体化治疗与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尤其在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具有创新之处。曾获沧州市巾帼十佳青年荣誉称号。
5中医对脑梗塞的认识本病中医称中风,由于发病后一般意识清楚,因此多属中风中经络。关于中风的病因学说,唐宋以前多以“外风”学说为主,以“内虚邪中”立论,如《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如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其中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真中,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类中。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6中医治疗脑梗塞新进展脑梗塞近日,由国家工信部、国家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三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明确优先发展具有中医药治疗优势、疗效确切、前景好的中成药的二次研究与开发,将培育50个以上疗效确切、物质基础清楚、作用机理明确、安全性高、剂型先进、质量稳定可控的二次研发现代中药为中医药未来发展方向。
什么是二次研发中药,以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成药物为例,现代中药对脑梗塞脑血栓这种慢性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具有长效性强、安全性高、无耐药性等优势,但缺点是有效成分含量不稳定,服用剂量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国提出了中药的二次研发计划。国家只对“临床效果确切,有提高潜力”的中药才批准进行二次研发,即挑选“疗效确切、前景好”的传统中药,在既往研究基础上,在提高疗效的前提下,开发出“体现中药特色、科技含量高、疗效更确切、成份更稳定”的大品种。
大复方中药的优势是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可增效减毒,但大复方也给二次研发带来了巨大的难度,我国把内含种药材的复方丹参片二次研发成复方丹参滴丸用了4年的时间,把10种药材成分的大复方中药圣喜血栓心脉宁胶囊二次研发成血栓心脉宁片用了8年时间,比开发一个新药用的时间还长,进行了严格的临床实验,取得了非常理想的临床效果,为大复方中药的二次研发开辟了一条新路。可以说,脑梗塞患者选用药品的趋势逐渐以二次研发产品为主,二次研发产品保证了药材道地性而确保药物质量,现代生产工艺确保药物的质量可控性。二次研发中药是中药中的精品,在临床应用充分体现出其安全性高、疗效显著、质量稳定、剂型先进、剂量科学、无耐药性。因此,国家在《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优先发展具有中医药治疗优势、疗效确切、前景好的中成药的二次研究与开发。
7常规治疗方法神经三联修复疗法治疗原理与优势
神经三联修复疗法,从神经系统疾病的根源入手,将神经因子运用介入治疗、先进仪器导入技术、经络输送等方式导入患者体内。激活患者自身免疫机制及神经修复机制,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修复受损神经元、重建及优化神经环路,促进脑神经的再生发育,促进患者感觉、运动、意识、植物神经功能等正常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
01.神经激活术:应用神经激活修复技术是将神经因子运用介入治疗、先进仪器导入技术、经络输送等方式导入患者体内,将高浓度的能够激活神经因子快速到达病灶后能产生大量的神经调节免疫因子及修复因子,利用大量神经调节免疫因子及神经修复因子能快速修复衰老、损伤的神经细胞,使坏死神经细胞得以修复及补充新生细胞,保障了大脑供氧和改善脑病血液循环,使神经组织细胞在短期内恢复正常功能。
0.自我更新及修复:通过神经因子还能够再次激活神经因子的治疗原理实现自身细胞分化和自我更新的作用,产生新的神经细胞,促进神经细胞的新陈代谢,实现持续分化新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能自我更新、修复并代替不断损伤的神经组织细胞,使神经组织功能得以长期稳定正常,具有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
0.弥补传统治疗不足:弥补传统药物、物理治疗、手术矫正等不能从根源修复神经元的不足,是治疗神经系统疾完美结合。
04.恢复神经传导功能的同时恢复机体功能:通过综合手段利用自身神经因子能够在短期内修复大脑皮层纤维损伤,恢复大脑正常智力、语言及运动能力,恢复脑神经的功能,同时运用综合治疗手段恢复机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现患者回归社会。达到康复目的。
8并发症1、心肌梗死是脑梗塞的常见并发症,目前发病机制不明,有研究表明,很多脑梗塞病人,在急性期,常常伴有心肌缺血的表现,但是这种改变大部分病人在度过急性期后能够改变,有部分病人,可能发展成为心肌梗死。所以,对脑梗塞病人,我们要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如发现有心肌梗死,应对应心脑血管病症采取同时治疗方案。脑梗塞
、肺部感染是脑梗塞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有很多研究表明,肺部感染成为脑梗塞的最主要的致死因素。脑梗塞病人的肺部感染一般与以下因素有关病人长期卧床,产生的沉积性肺炎,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提倡勤翻身,勤吸痰。照顾不当,引起病人饮水或饮食呛咳而引发的戏入性肺炎。病人使用抗生素不当,造成菌群失调,加上病人多为老年、抵抗力差,也增加了易感因素。
、尿路感染:见于留置导尿管的病人,或大小便失禁,得不到良好护理的病人,常用治疗细菌性尿路感染的药有起效迅速的西药抗生素,及安全可靠,预后效果好的中药银花泌炎灵片等。
4、肾功能不全:也是造成病人死亡的重要并发症,主要与以下方面因素有关:脑梗塞是一种应激状态,体内的高肾上腺素水平,容易造成肾动脉收缩,影响肾血流量。很多药物如甘露醇、抗生素也会对肾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5、褥疮:病人长期卧床,如果不经常翻身的话,病人的某些骨隆突部分,会对固定的组织压迫,造成局部组织长期缺血、坏死,就形成了褥疮。预防褥疮的最好方法是勤翻身,条件许可,应给病人使用气垫床。
6、关节挛缩:脑梗塞病人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康复训练,患侧的肌肉会发生废用性萎缩,在肌肉萎缩和张力升高的共同作用下,关节长期不能正常活动,会造成病人关节畸形、挛缩。患处的关节活动会变得很疼痛。
7、应激性溃疡:出血性中风病人和大面积脑梗死病人,常常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也是临床上常见并发症和常见死亡原因。
8、继发性癫痫: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中风,在过度急性期后,原来脑内的病灶可能会留下瘢痕,如果成为异常放电灶,就有可能诱发癫痫,以大发作为主。如果病人发生继发性癫痫,就要开始正规的抗癫痫治疗。
9、脑梗塞后的精神科问题:这个问题越来越得到了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直径不超过1.5厘米的小梗死灶。这种梗死多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及脑干等部位。这些部位的深穿支动脉阻塞,发生小范围的局灶性脑组织缺血、坏死便称为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还是高血压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造成脑内小动脉血管壁变性,管腔变窄,在某种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万分变化的诱因下发生小动脉的闭塞。我国是一个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的国家,因此这一类型的脑梗死很常见。CT扫描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检查方法。
参照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诊断标准。脑梗塞
1.脑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大多数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日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7)CT检查发现脑梗塞部位。
.脑栓塞的诊断标准:
(1)多为急骤发病;
()多数无前驱症状;
()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4)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5)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
(6)同时伴有其它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诊断要点]
一、辨证分型:
(一)肝肾阴虚,肝风内动猝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头痛头昏,舌强难言,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二)肝肾阴虚,风痰上扰突发眩晕,视物不清,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口眼歪斜,走路不稳,半身不遂,四肢瘫痪,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或暗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而细数。
(三)肝风内动,痰浊壅闭突然昏仆,神识不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涎上升,声如牵锯,面色潮红,呼吸急促,舌质红,苔白或滑,脉滑或弦滑。
(四)气虚血滞,脉络瘀阻后遗偏枯,肢软无力,口眼歪斜,偏身麻木,口角流涎,言语謇塞,心慌气短,手足肿胀,舌淡或紫暗,苔白,脉细涩或虚弱。
二、辨病依据:
(一)病史:
1、中老年;
、存在中风危险因素;
、可有TIA或既往中风史。
(二)临床表现:无明显诱因下,突然或急性起病的局灶脑功能丧失;病情进展很少超过4小时,除非为栓子复发;大多无剧烈头痛或意识障碍。
1发病先兆1、头晕、头痛突然加重或由间断性头痛变为持续性剧烈头痛。一般认为头痛、头晕多为缺血性脑梗塞的先兆,而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则多为出血性脑梗塞的先兆。脑梗塞
、短暂性视力障碍,表现为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看东西不完整,这种现象多在一小时内自行恢复,是较早的脑梗塞预报信号。
、语言与精神改变,指发音困难、失语,写字困难;个性突然改变,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或急躁多语、烦躁不安,或出现短暂的判断或智力障碍,嗜睡。
4、其他先兆表现,如恶心呕吐或扼逆,或血压波动并伴有头晕眼花或耳鸣,不明原因的反复鼻拙血,常为高血庇脑拙血的近期先兆。
5、困倦与嗜睡,表现为哈欠连连,特别是呼吸中枢缺氧的反应。随着脑动脉硬化加重,动脉管腔愈来愈窄,脑缺血严重恶化·80%左右的人在缺血性脑梗塞发作5至10天前,频频打哈欠,所以,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一重要的报警信号。
6、躯体感觉与运动异常,如发作性单侧肢体麻木或无力、手握物体失落,原因不明的晕倒或跌倒,单侧面瘫,持续时间花4小时以内。追访观察,此类现象发生后~5年,约有半数以上的人发生缺血性脑梗塞。
7、剃须刀落地现象,是指茬刮脸过程中,当头转向一侧时,突然感到持剃须刀的手臂无力,剃须刀落地,可同时伴有说话不清,但在1~分钟左右完全恢复正常。这是由于颈部转动时,加重了已经硬化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导致颅脑供血不足、发生一过性脑缺血。提示缺血性脑梗塞随时可能发生。
8、一过性黑檬,指正常人突然出现眼前发黑,看不见物体,数秒或数分钟即恢复常态,既没有恶心、头晕,也无任何意识障碍。这是因视网膜短暂性缺血所致,提示颅内血液动力学改变或微小血栓暂时性堵塞视网膜动脉,为脑血管病的最早报警信号。
1疾病治疗治疗原则1.对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发病的治疗。
.抗凝治疗。
.血管扩张剂。
4.降血脂、降低血粘度5.血管手术,切除血管内膜和硬化斑或血管扩张成形术。
6.对症治疗及合并症的治疗。
用药原则1.对高血压、动脉硬化要及时予以治疗。
.肝素静脉滴注或新近报道应用的低分子肝素等抗凝剂可稳定进行性中风,对急性完全性中风无效,对高血压病人因抗凝剂(尤其是肝素)引起出血的副作用应禁用。
.对未用抗凝剂者,可使用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药物。塞氯比啶(力抗栓)活血素是更为有效的新特药物。
4.低分子右旋糖酐可帮助降低血粘度。血管扩张剂(硝苯比啶、烟酸等)及中药根据具体病人慎用。
14治疗方案[治疗要点]
一、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肝肾阴虚,肝风内动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钩藤15g石决明0g山栀1g黄芩1g川牛膝15g炒杜仲1g益母草1g丹参0g川芎1g桑寄生0g夜交藤0g桑枝0g
.肝肾阴虚,风痰上扰
治法: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牛膝1g生龙骨0g牡蛎0g白芍1g龟甲0g代赭石15g玄参1g天冬1g生地0g炒杜仲1g竹茹10g
.肝风内动,痰浊壅闭
治法:辛温开窍,豁痰熄风
方药:急用苏合香丸以辛温开窍,继以涤痰汤祛湿化痰。
陈皮1茯苓1半夏1甘草胆南星6枳实1党参1菖蒲9竹茹1生姜6
4.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治法:益气活血,通经活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0g当归1g川芎1g赤芍1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10g全蝎6g川牛膝1g鸡血藤0g
(二)中成药治疗
1.银杏叶制剂脑梗塞
.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
.圣喜血栓心脉宁胶囊
4.复方丹参注射液
5.川芎嗪注射液
6.刺五加注射液
7.灯盏花素注射液
(三)针灸治疗
二、西医治疗:
1、防治并发症
、血压的管理:维持脑灌注压CPP在6.67~0.0kpa(50~mmHg)之间。若收缩压超过0mmHg或舒张压超过10mmHg每隔15分钟复测一次而连续三次均如此,应舌下含服卡托普利(captopril)以缓慢降低15%左右的血压。
、颅内压:快速静滴甘露醇,每~6小时给0至g。
用于降颅内压的药物还有:白蛋白、甘油盐水、速尿等。
4、体温:密切监测体温,积极控制感染和退烧、降低体温。
5、溶栓治疗:(1)静脉溶栓
对于急性缺血性梗死发病小时内,无溶栓禁忌症者,可静脉内使用尿激酶(UK):万~万IU。10%静脉推注大于1分钟,其余静脉点滴1小时。治疗后,前4小时内不得使用抗凝药或阿司匹林。4小时后CT显示无出血,可行抗血小板和/或抗凝治疗。
梗死发作后~6小时,不推荐常规UK静脉给药,若需用可在特殊影象(PWI、DWI)指导下应用。不推荐使用链激酶(SK)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1)适应症: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小时内,MRI指导下可延长至6小时;年龄大于等于18岁。
)禁忌症:①绝对禁忌症:TIA或迅速好转的卒中以及症状轻微者;病史和体检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两次降压治疗后血压仍高于/mmHg;治疗前CT检查发现有出血、占位效应、水肿、肿瘤、AVM;在过去14天内有大手术和创伤;活动性内出血;7天内进行过动脉穿刺;病史中有血液学异常以及任何原因的凝血、抗凝血疾病(PT15s,INR1.4,PTT40s,血小板X/L);正在应用抗凝剂或卒中发作前48小时内应用肝素者。
②相对禁忌症:意识障碍;CT显示大面积病灶(超过MCA分布区的1/);月内进行过颅内和脊髓内手术;过去个月患有卒中或头部外伤;前1天有消化道和泌尿系出血;血糖小于.7mmol/L(50mg/dl)或大于.mmol/L(mg/dl);卒中发作时有癫痫;以往有脑出血史;妊娠;心内膜炎、急性心包炎;严重内科疾病,包括肝肾功能衰竭。
)治疗过程:⑴UK:尿激酶50万IU加入生理盐水10ml静脉注入,再用UK万~万IU加入生理盐水ml静脉点滴1小时。⑵监测神经功能变化和出血征象。⑶测血压q15minXh,其后q0minX6h,其后q60minX16h。⑷生命体征q1hX1h,其后qhX1h。⑸神经功能评分q1hX6h,其后qhX7h。⑹4小时后每天神经系统检查。⑺用药后卧床4小时,其后再评价。⑻维持血压低于/mmHg。⑼如果出现严重头痛、急性高血压、恶心和呕吐,停止使用UK,即刻CT检查。⑽4小时后重复CT检查。⑾原则上4小时内不使用静脉肝素和阿司匹林,4小时后重复CT没有发现出血,可以开始使用阿司匹林和/或肝素。⑿用药后45分钟时检查舌和唇以判定有无血管源性水肿,如果发现血管源性水肿立即停药,并给予抗组胺药物和糖皮质激素。
4)合并用药
治疗后头4小时内不得使用抗凝药或阿司匹林。4小时后CT显示无出血,可行抗血小板或/和抗凝治疗。阿司匹林:溶栓后4小时,口服水溶阿司匹林00~5mg/d10天,维持量75~10mg(继发脑或全身大出血者停用)。轻度皮肤黏膜及胃出血,出血停止1周后继续给予维持量。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口服抵克力得0.5mg/d或氯吡格雷75mg/d。
5)不可合并使用的药物
禁用普通肝素、其他抗凝剂、溶栓制剂及蛇毒制剂。
6)脑出血及严重全身出血并发症的处理
①继发脑出血:有突然的意识障碍、血压升高、头痛恶心呕吐、肢体障碍加重者,应考虑出血并发症,停止使用UK。②即刻复查CT。③查血小板及凝血象。④可输冻血浆;新鲜冻血浆(每袋ml,提前通知血库,需溶解4分钟),使纤维蛋白原大于mg/dl。⑤可输1单位的血小板,特别是近期使用抗血小板治疗者(提前通知血库,需找临时献血员,4小时以上的制备)。
7)血管再闭塞或持续加重的处理
NIH评分再恶化的判定标准是:最初改善分后,再恶化分,或与基线评分比较恶化4分。在排除脑出血的前提下,给予低分子肝素(速避凝),0.~0.4ml,每日次,7~10天。如血小板计数小于8万/mm,则停用。禁用普通肝素。
8)其他并发症的对症处理
①降颅压:甘露醇(0.5~0.5g/kg静点)输液速度大于0分钟,可以快速降低颅内压,每隔6小时给一次。通常每天的最大量是g/kg。静脉内给予40mg速尿可以补充应用治疗那些症状进行性恶化的病人中,但不能用在长期治疗中,并切应监测电解质、抑酸及胃黏膜保护剂、抗感染等。②对于严重卒中(NIH评分大于),CT有早期改变:大面积梗死的早期改变、脑沟消失、占位效应及水肿,应慎重应用UK治疗。
()动脉溶栓
大脑中动脉阻塞发病~6小时者;基底动脉阻塞小于等于1小时者可行动脉溶栓治疗。
具体方法是经股动脉行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明确脑血管闭塞的部位及程度,即经导引管放入F导管,尽可能的前进接近血栓部位或用多侧孔的显微导管穿入栓子,在X线监视下,从导管直接向栓子内注射50万UK,再用-万尿激酶加入ml生理盐水内静滴。注入完毕后,经微导管注入少量造影剂,X线荧屏下观察闭塞血管再通情况。大脑中动脉阻塞者:发病~6小时溶栓可能有益(Ⅱ级证据)。基底动脉阻塞者,动脉内给予尿激酶原(pro-UK),即使发病超过1小时仍可能有效。
6、抗血小板治疗
不能进行溶栓治疗者,在排除脑出血性疾病的前提下,应尽快给予阿司匹林00mg/d(缺血性卒中发生后48小时内(A级推荐),推荐剂量范围(50~5mg);或其他抗血小板制剂。)
静脉溶栓4小时后,加用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抵克力得等。
7、抗凝治疗
不推荐缺血性卒中后全部使用肝素、低分子肝素或肝素类物质(Ⅰ级证据)。
可以使用肝素的情况:有再栓塞危险的心源性病因(如房颤)、动脉夹层或高度狭窄(Ⅳ级证据);进展性卒中。
不可以使用肝素的情况:病人NIHSS评分大于15;头部CT有任何出血征象;头部CT有大面积缺血性脑梗死的征象;APTT、INR或血小板计数超过正常范围。
抗凝治疗的相对禁忌症:大面积脑梗死、脑部肿瘤、脑动脉瘤、大于6cm的腹主动脉瘤、发热、新出现的心脏杂音(是否为脓毒性的栓子栓塞所致)、血小板减少症、SBP大于10mmHg、近期手术创伤、脑出血或严重的胃肠道出血、脂肪栓塞。并发症的预防:预防胃肠道出血,反复多次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大便潜血。监测响应的凝血指标(PT、PTT或抗因子Ⅹa).
给予肝素方法:使用肝素时,要求PTT达到60~80。注意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常用剂量为~5U。初始速度:一般每小时0U;如果患者为小儿、老人或身体虚弱的患者则每小时~U;对于体格健壮的年轻患者每小时给予~0U。
8、降纤治疗
降纤制剂于发病早期使用,包括类蛇毒制剂,隔日一次,共次,剂量为10U、5U、5U,需在用药前后监测FIB。
9、神经保护剂:胞二磷胆碱、钙拮抗剂(低灌注梗死禁用)、银杏制剂、硫酸镁等。
三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恢复期治疗目的就是改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障碍、语言不利等症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并降低脑梗塞的高复发率。
目前认为脑梗塞引发的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
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其实,肢体运动障碍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在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复患者的肌力,忽视了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拮抗之间协调性的康复治疗,即使患者肌力恢复正常,变可能遗留下异常运动模式,从而妨碍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在大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国际上一般建议在日常的家庭护理康复治疗中,使用家用型的肢体运动康复仪器来对受损的肢体运动恢复。它本身以以神经促通技术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频脉冲电刺激后按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除直接锻炼肌力外,通过模拟运动的被动拮抗作用,协调和支配肢体的功能状态,使其恢复动态平衡;同时多次重复的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通信息,使其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打破痉挛模式,恢复自主的运动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时候操作简便。这种疗法可使瘫痪的肢体模拟出正常运动,增强患者康复的自信心,恢复患者的肌张力和肢体运动。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bmled.com/stjg/1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