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相约星期三][新教育故事汇]
1、生命的飓风
文|童喜喜
生命像一阵风。
有的风,初起时呼啸,随后钻入巷道,最后委靡为一声呜咽、一声叹息。
有的风,初起时悄无声息,一路积攒能量,最终奔向上空,翻云覆雨。
有的风,掀起漫天黄沙。迷人眼的轰烈之后,黄沙依旧。
有的风,看似平凡无奇,风过,绿了一片片原野。
新教育人中有个传奇般的女子,大家满含喜爱、尊敬乃至恐惧地称她“飓风”。
没人不喜爱:她帮助远方的年轻老师,可以在网上聊一整天,可以把自己的一手教学资料倾囊相授;
没人不尊敬:生活中,她在当地教育界早被奉为名师,是该市极少有的第一批获得小中高职称的人;年,52岁的她成为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中最年长的学员,而且在这个以严苛著称的网师中成绩突出;
当然也有令人恐惧之处:她活力四射,其原因之一是她会武术、喜冬泳——武术也就罢了,姑且算她花拳绣腿的比划;那连续坚持5年的冬泳,可无法滥竽充数啊!
事实上,飓风的ID全称是“大西洋来的飓风”,但没人觉得她距离我们有大西洋般的遥远。
她来自我们身边:中国四川,宜宾市人民路小学。
当然,世间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没有人可能成为另一个她。但她经历,或许会吹动我们的心湖,这股风,或许能给我们逐日倦怠的生命带来一片清凉、增添一分动力。
牺牲十几个棉球,成就一位名师
飓风成长于革命风暴中:一上小学就遇到文化大革命,高中毕业就下乡当了知青。四年知青生活,前两年在生产队劳动,后两年当上了民办老师。
起初,飓风对做老师并无特别兴趣。她从小就梦想着当医生。高中时期她就买了不少医学书。到农村当知青后,她看得最多的是医学知识的书,什么经络学、中医药学……
让飓风记忆犹新的是一本《赤脚医生手册》,这书几乎成了她的宝典。书上所讲的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用药,她记的滚瓜烂熟,并且活学活用到能给生产队的人看病扎针的地步。当时生产队医务室只有一位赤脚医生,她时常跑去帮忙,医生和病人对她都颇为信任。
改变飓风梦想的,是一个偶然事件:有一天,医生忙不过来,让她帮忙给病人打针,她欣然从命。
病人看上去并不邋遢,与一般人没什么不同。病人脱下裤子,飓风娴熟而专业地夹起一个棉球,擦拭臀部的打针部位,进行打针前的进行清洁、消毒。
一个棉球,擦得黑乎乎,扔掉了;第二个棉球,擦得黑乎乎,也扔掉了……如此接二连三,飓风整整用了十几个棉球,才把那一小块供打针的部位擦干净!
对当时年仅17岁的飓风来说,这十几个棉球的刺激过于强烈。
如果当上医生,一生都要面对这样的臀部和无数棉球——这个想象彻底埋葬了她的梦想。而多年后回忆此事,她仍然忍不住大笑:当时年少懵懂,甚至根本不知护士和医生的区别!
一切都是辨证的:对医学界来说,这十几个棉球是悲剧,对教育界而言,这十几个棉球则是喜剧。
直到恢复高考,飓风也没再想过去考医学院。准备高考时,飓风正在村里担任民办教师,负责教初三一个班的数理化三门课,哪怕她当时还很年轻,也觉得非常累。
而且,乡下既没有任何高考复习资料,也没什么交通工具,她只能每个周末步行4、5个小时回城,四处找人借点资料摘抄……
这样的情况下参加了高考,填志愿时,飓风在财贸、师范两者间犹豫。当她听说会计算错帐就得赔钱,自己对金钱向来不敏感,天天算帐说不定到月底工资都要赔光……想到这里,她才选择了师范专业。
如此,才最终导致了年那一幕:宜宾市第一批小中高职称评定,为数不多的小学语文老师中,有了她的名字——郭明晓。
但,成为名师的路绝非一帆风顺。
飓风是81届师范生,此前直到80届毕业生都教中学,轮到她这一届,却改为教小学。在这个刺激中还没回过神,她分配到学校后,又被安排教语文!
语文,是飓风的弱项。
尽管从小也喜欢读书,但那个时代里学校在革命,课外能看到的书籍也不多;
当民办老师时又一直教数理化,她高考复习时除了看初中数理化教材,就是复习高中的数理化,语文知识退化到极点,高考时语文只考了45分;
师范时才开始真正学语文,两年恶补把语文基础的字词句、语法、修辞基本搞懂了,但写记叙文仍然吃力,而且她一直以为自己毕业后会教理科……
弱项,就从此成为弱点吗?
81年9月上班,81年年底,飓风就参加了四川自修大学的刊授大学汉语言专业的学习。所谓刊授大学,不过是在《四川青年》杂志上刊登课程计划,一切都得靠自学。
从这之后,飓风变成了一股学习的风——
年,四川电大汉语言专业招生。飓风憋足劲想报考、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生,结果教育局担心凤凰会飞,发文件不准这批年轻人报考。她只得作为电大的旁听生参加了学习。
那时的旁听生,必须每一科学习成绩都及格才有资格旁听,而且不准补考。但对一心向学的飓风来说,这当然不在话下。这电大三年,她才真正学习了语文:不仅阅读了所有课程的教材,还把教材所列的所有参考书全部看过。电大毕业后,她对教材的把握变得轻松多了,工作效率随之明显提高。
用了三年时间,飓风的语文从弱变强,年9月,她又开始从无变有:她参加了宜宾学院计算机教育专业的函授学习。那时,计算机可算时髦玩意呢。这一次,她又用三年时间学习了计算机教育的相关知识,毕业后尽管不会独立编程,但简单的操作已经会了。
飓风不仅学,更注重用。
正是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飓风真正爱上了教育。她觉得做教育工作不用搞人际关系,非常适合自己的个性: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成绩好,有了这个共同的前提就好办;自己的课堂全由自己说了算,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别人不可能干涉。
当然,飓风擅长另一种人际关系:她觉得搭班老师之间的配合最重要。这个老师发怒,那个老师解释,有如严父加慈母,互相配合、不时更换角色,才能让孩子知道怎么做。有鉴于此,她和普通老师间的关系特别好。曾有位数学老师跟每个搭班老师都会吵架,甚至吵到在家长会上互相拆台的地步,但和飓风搭班时,不仅相安无事,而且配合越来越默契。
爱,总会让人沉醉。就这样,飓风不知不觉沉醉在教育中:从年开始,她搞“质疑教学实验”“整体教学实验”“学法指导实验”,用实验引导自己不停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又用理论促进自己提高教学技能。
用了十几年时间,在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后,飓风又于年承担了学校省级课题“有效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实验”。这个课题,已经开始不仅仅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tuoluo.com/stjg/15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