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每5秒钟,有一个成年人失明;每60秒钟,有一个儿童失明。相比死亡,人们更恐惧失明。可幸的是,在中国有近4万名眼科医生,每天为众多眼病患者带去光明与希望。
诺华制药联合6位眼科专家打造“爱要让你看见”系列人文故事,通过分享眼科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故事,传递感动和温情,同时,也是以人物故事的形式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
“爱要让你看见”第六期,首都医科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魏文斌教授!
阳光大夫
早医院东区大厅人潮汹涌,大量眼科疾病患者在一个诊室门口焦急地等待。他们当中有由父母陪同背着书包的小孩、年轻孕妇、坐轮椅的癌症患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在各地就诊过,现医院排队、挂号,怀着最后一线希望来看魏文斌教授的门诊。诊室内,魏文斌坐得笔直,正在沉稳地询问病人病情。
一位第一次来的中年外地患者揪着眉头问魏文斌,“是不是没希望了?”魏文斌教授温和作答:“眼睛里长了个瘤子,但是是良性的,打个激光就能好。”患者松了一大口气,脸上不由露出喜色。
接着是一位右眼视网膜脱离的老人,耽误时间太长,病变已经陈旧了,除非手术,不然没法恢复视力。病人家属问魏文斌教授:“做了手术会恢复一点视力吗?“魏文斌教授沉吟数秒:“是有可能,可以试一试,害怕也没关系,左眼还是挺好的!”
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背着小黄人书包爬到了座位上。他有点害怕,抹了抹脸,轻声哼了一下。魏文斌教授笑了:“哟!小伙子,最乖了!”照了照男孩的眼底,轻声和家长说,“这个视网膜脱离范围还挺大的。”小孩跪在椅子上打了个岔:“我好饿啊!”魏文斌教授立刻安慰他:“再忍一会儿,先抽血就能吃了!”
有的患者是来复查的,魏文斌教授像老朋友一样接待他们。一位71岁的眼肿瘤女患者十年前看的就是他的门诊,他笑吟吟地鼓励她说:“瘤子控制得很好!为下一个十年奋斗啊!体检别忘了啊!以后咱们两年见一次啊!”
直到下午两点五十,医院西区窄小的办公室里吃上饭,此时他看起来仍未见疲色。半天里他一共接待了名患者,仅喝了一杯水,上了一次厕所,一分钟也没休息过。
采访当天,魏文斌医生上午连续出诊超过6小时,看诊病人名,这种高负荷的看诊强度已成为常态
图/梁辰
对于患者来说,眼肿瘤就像是身上的一颗定时炸弹。“我们常年接触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肿瘤看的多了,诊断水平也提高了,可以给患者一个很肯定的答复。作为肿瘤病人最关心的就是肿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会不会致死,然后才说视力,每个人都这样的。所以你要及早的把你的判断告诉他们。”魏文斌教授对记者说。
按照规定,主任医生每天看20个号就已达到工作量,数年来,魏文斌教授却一直要求加号,每天问诊百余病患,因为他深知眼肿瘤患者的病情不能拖。他出身农村,自幼家里贫困,他明白很多外地患者“在北京多待一天,就多一天的花费。”除此之外,不坐诊的时间里,魏文斌教授目前还肩负行政职务,为了保证能够做手术,他经常晚上进手术室,八九点才结束一天的工作。
“我心态还挺阳光的。”他笑着说。
结束出诊已将近下午3点,魏文斌医生在办公室解决午餐
图/梁辰
勇往前行
年,魏文斌作为安徽医科大学的优秀毕医院。那时,他对眼科医生这个职业还没有太多概念,只知道自己来到了全国最有名的眼科。和很多年轻医生一样,他经历了大量练习手术的过程。练手术需要用猪眼球,他主动要求去郊区屠宰场取猪眼球,五年里每次骑自行车,一次往返花费3、4个小时。年,陆续有一些志愿捐献眼角医院取得联系,每当接到捐献者去世的消息,魏文斌总是第一时间赶到。他共取下多副角膜,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直到三年后同仁眼库成立,另有一位大夫负责了取眼角膜的任务。
魏文斌认为临床工作需要熟能生巧,同时必须有所反思,才能取得明显进步。九十年代,魏文斌就已胜任主治医师,直到现在,他15分钟取18个材料的纪录在国内尚无人打破。这点也体现在做眼科显微手术上,无论多复杂的病例,魏文斌教授做每一台手术所花费的时间要比其他医生少一半。
然而,眼底科多疑难杂症,治疗难度大,风险高,无论手术多么完美,病人的视力也很难有较大的提升。
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魏文斌教授也曾有过内心的挣扎,他曾在笔记中质问自己:“每天,面对着我的患者,在暗室中,仔细地搜寻着脱落的视网膜皱襞后掩藏的裂孔;每天,透过镜头那一束光线,在手术室里一点一点地剥离增殖的纤维膜,再将视网膜一点一点地展平……看着被自己精心整复一新的眼底,常常叹息:有意义吗?我几乎要放弃。”
可33年的临床工作经历向魏文斌证明,哪怕只能捕捉到一丝光明,病人便能如获新生。
人称“光明使者”的魏文斌教授对记者说:“零点零几的视力也不错了,譬如一个小孩做完手术后视力恢复到0.01,这对这个孩子也是有意义的。有了视力就能看到影,他吃饭能吃到嘴里去了,如果没有这一点视力,他吃饭、走路都看不见。”
至今,魏文斌教授已完成复杂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万余例,更是世界上屈指可数地能开展眼内肿瘤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的医生,他被众多眼肿瘤患者视为“看好眼睛的最后一线希望”,他的诊断水平也得到了国家跳水队的认可,队员的眼科医疗保健任务由他长期负责,医院的感谢信中说:“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也包含着魏文斌主任的辛勤付出!”
“只要坐在诊室里看到病人,你就不会想别的,坐在手术台上就只会一门心思做手术。尤其别人看不好的病,你看好了,别人诊断不出来的,你诊断出来了,别人做完手术不好,你做完手术好了,又激励了你。医生被自己感动,然后就坚持下来了。”魏文斌教授感叹说。
如今,魏文斌教授是国内公认的眼底病首席专家,他擅长眼底病的临床诊疗,尤其在视网膜脱离,眼内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国内首次拿下了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难题,勇闯眼底手术禁区“黄斑区”,紧跟科技进步,分享AI在眼底诊疗的应用技术,更令人敬佩的是,他是国内开展眼内肿瘤切除联合眼球重建手术的第一人。
九十年代初,医院在医疗设备和诊疗水平上尚有很大差距。年,医院派往法国国家眼科中心进修,观摩法国医学教授进行各种眼底病诊疗,他惊讶地发现国外在做眼内恶性肿瘤手术时能够保留患者眼球,思路豁然开朗。
在那时,能治肿瘤的医生不会玻璃体视网膜的细微手术,专攻玻璃体、视网膜的医生对肿瘤也不了解,就算是在国外,这种手术方法也尚未普及。回国后,魏文斌教授敢当敢行,首次成功应用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技术进行眼内肿瘤局部切除,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在眼科领域引起了一阵巨大轰动。时至今日,能进行眼内肿瘤切除微创玻璃体手术的医生,世界上不超过5人,魏文斌教授,是其中之一。
之后,他又费心综合各种先进影像设备,率先在国内建立眼内肿瘤诊断治疗平台,组织成立眼内肿瘤诊疗及研究团队。
“我们综合了超声、核磁等各种影像的检查手段,因为相对比较集中,医院看这些肿瘤的病人多了,所以检查的水平也提高了。”魏文斌教授说。
此外,他还建立了葡萄膜黑色素瘤诊疗组,制定相应的眼内肿瘤诊断及治疗规范、临床及科研数据库,推动了我国眼肿瘤治疗的发展。
践行公益
自年起,北京医院已与多个组织合作开展“新视界爱眼阳光行动”,先后进行了近万例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在改善当地医疗水平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同仁张晓楼眼科公益基金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tuoluo.com/stjg/16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