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导致视网膜脱落

非联合用药溶瘤腺病毒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


近日,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刊登了AngelM.Carcaboso团队的研究结果《TherapeutictargetingoftheRB1pathwayinretinoblastomawiththeoncolyticadenovirusVCN-01》。研究者在未联合使用其他免疫疗法的情况下,单独使用溶瘤腺病毒VCN-01对视网膜细胞瘤进行治疗,从动物实验和I期临床试验结果来看,VCN-01可以诱导肿瘤坏死,阻止了肿瘤细胞向脑部的转移,且未见严重副反应。该疗法与传统化疗相比明显提升了眼球的生存期。

补充: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简称RB,是一种传播迅速的癌症。其发展于视网膜之上,由肿瘤抑制因子RB基因的失活所导致。从蛋白水平来说,正常细胞中具有活性的RB蛋白(pRB)在细胞中保持着低磷酸化或无磷酸化的状态,它与细胞周期调节因子E2F结合,抑制E2F的活性从而抑制了G1期到S期的进行,即抑制了转录活性。

VCN-01是一类被基因功能改造的5型溶瘤腺病毒,其可以选择性的在高E2F-1表达的肿瘤细胞中复制,而RB1通路失调可以引起E2F-1的高表达。因此,有理由相信VCN-01可以靶向视网膜母细胞瘤并发挥治疗效果。

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E2F1高表达

作者首先收集了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人样本,对样本进行了基因表达检测,与胎儿视网膜组相比,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CXADR和E2F1表达明显升高。在原位异种移植瘤小鼠中,E2F-1蛋白高度表达,而正常小鼠组织中为阴性。由于肿瘤比癌旁正常组织展现了更高的CAR和E2F-1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VCN-01可以很好的进行局部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

VCN-01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具有溶瘤效果

接着作者使用VCN-01感染12株病人来源的肿瘤细胞,其中11个病人的细胞感染病毒后出现了细胞毒性,且具有浓度依赖效应。在形态学上,经MOI=时,感染后的6到12天,聚集的细胞团开始分解脱落,且细胞活性明显降低。使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iPS细胞中的RB基因,E2F-1基因表达提升两倍,RB1?/?的VCN-01在RB1?/?的活力是RB1+/?的5倍。上述结果表明,VCN-01在大多数视网膜母细胞瘤中具有溶瘤效果(由RB1功能紊乱介导)。

溶瘤腺病毒VCN01仅肿瘤内复制安全性较高

为测试安全性,作者对原位异种移植小鼠注射了追踪病毒AdTLRGDK,观察病毒是否呈现肿瘤特异性分布。结果发现病毒基因组主要限定在注射的眼球中,48h后,旁侧眼球和相关组织中的浓度低于试剂盒定量限4倍。在17-18天大的兔子模型中,3天后取样观察,病毒基因组主要集中在被注射的眼球中,在旁侧眼球和肺部中检测到极低的病毒基因组,伴有局部较温和的副反应,且是可逆的副反应。结果表明:功能性VCN-01主要限制在被注射的眼球中,病毒并不会在机体内随意扩散。

动物实验和I期临床实验显示治疗效果显著

在体内存研究实验显示,第一阶段注射VCN-01提升了部分实验组的生存率,第二阶段注射时所有实验组生存率均有提升,且抑制了肿瘤向脑部的迁移。

目前,作者的I期临床试验仍在进行中(NCT),初步试验结果表明VCN-01选择性的在肿瘤中复制,具有抗肿瘤活性,并引起了免疫活性。

总之,结合动物实验和I期临床实验数据,可以看出VCN-01对视网膜细胞瘤的治疗效果良好,且相对安全,未见严重副反应,进一步结果让我们拭目以待!

原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tuoluo.com/stjg/1882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