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外伤导致视网膜脱落 > 视网膜脱落价格 > 他们振翅高飞的基因,来自80年前河西走廊
当前位置: 外伤导致视网膜脱落 > 视网膜脱落价格 > 他们振翅高飞的基因,来自80年前河西走廊
西路军所属各部队,是经过中国共产党长期教育并在艰苦斗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英雄部队。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在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西路军的广大干部、战士视死如归,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在战略上支援了河东红军主力的斗争。西路军干部、战士所表现出的坚持革命、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的英勇献身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纪念的。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年版)
河西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80年前,这片土地上浸染着西路军将士的鲜血。当年,这支经过无数战火洗礼的英雄部队,纵横河西走廊千余里,浴血征战5个多月,毙伤俘敌约2.5万余人,但终因寡不敌众惨遭失败,几乎全军覆没,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
长期以来,驻守在河西走廊的西安飞行学院第一、三、四飞行训练旅继承革命先烈遗志,赓续红军血脉基因,将一批批蓝天骄子培养成为红军传人,毕业学员中涌现出一大批我军高级将领和英雄模范,其中就有“航天英雄”杨利伟、“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
初秋时节,记者追寻西路军当年战斗的足迹,探访河西走廊上一座座空军军营,既为西路军将士惨烈悲壮的流血牺牲而扼腕痛惜,更为他们为之奋斗终生的伟大事业和无数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后继有人而深感欣慰。
始终不渝的坚定信念
在高台县政府大楼前,有一棵古槐傲然挺立,茂盛的枝叶仿佛一双双眼睛,见证着过去,巡视着当今,瞭望着未来。这棵槐树上当年马匪军残忍地钉死西路军女护士长,历经80多年风霜雨雪依然根深叶茂,它是一座活着的纪念碑。
像这样的惨烈牺牲,在西路军战史上俯拾皆是。西路军孤军深入河西走廊,没有后援,没有粮食,没有冬衣,没有药品,他们靠树皮、靠草根、靠精神去挺、去熬、去坚持、去战斗。西征途中,西路军指战员经受百余次战火的洗礼与考验,饱受饥寒伤病的困扰与折磨,征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每天面临着冻饿、死亡,亲眼看着战友在身边牺牲,但他们没有犹豫,没有退缩。他们坚信,跟着党,革命就能胜利。
红九军军长孙玉清受伤被俘后,面对马匪威逼利诱,他大义凛然地说:“我从参加革命之日起,就把个人生死安危置于脑后,死而无憾,引以为荣。”最后,他含笑走上刑场,英雄壮歌响彻祁连山巅。
西路军英雄壮举之所以感天动地,就是因为指战员心中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那就是为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战斗到底。
和平时期较少有生与死的考验,但革命理想和崇高信仰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同样不可或缺。面对西北戈壁荒滩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日益繁重的教学训练任务,西飞院驻河西走廊飞行训练旅一代代官兵热爱西北、扎根西北、奉献西北、建功西北,不断把部队全面建设推向前进。正是胸怀强军报国的坚定信念,他们吃苦不言苦、苦中有作为,也因此处处表现得更有追求、更有定力、更有担当,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被誉为“育鹰人”的飞行教员群体。
年年出满勤,年年带全班。该院四旅原飞行教员赵岩矢志蓝天育英才,换来的是桃李满天下,飞出了绚丽的人生航迹。尽管赵岩达到最高飞行年限年龄已经告别蓝天,但他依然是全旅飞行教员心中的楷模。
年,年过40的赵岩从团副参谋长岗位上退下来,成为一名普通教员。然而,对飞行教学的执著和对飞行事业的挚爱,使他一次次选择了“直行”。他曾先后两次延长飞行年限,已近知天命之年,依然战斗在育鹰一线;本可功成身退,却义无反顾地选择自己挚爱的蓝天。入伍以来,他共安全飞行余小时,从毕业留校后在大西北默默任教27年,带教学员55名,培养教员30名,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获空军飞行人员金质奖章,被空军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对一名飞行教员来说,多育鹰、育好鹰是一生的追求。袁廷春十几年来带出的学员中,蒋佳冀无疑是名气最大的。作为空军唯一三夺“金头盔”的“80后”飞行团长、被授予“矢志打赢的模范飞行员”荣誉称号的三代机飞行员,他飞翔的航迹上铺满了鲜花和奖章。年,蒋佳冀进高教团时,24岁的袁廷春作为优秀学员已留校任教两年。今年6月30日,袁廷春走马上任该院三旅副参谋长,分工负责训练、作战、领航和教学保障工作,“育鹰”使命更加艰巨。在职务升迁上,他或许赶不上自己带教过的学员,但在履职尽责的征途上,他一直在奋力争先。
当飞行教员,年复一年带教学员,外人看来有些单调甚至枯燥,但该院四旅飞行安全监察员、特级飞行员蒋扬诚看重的是责任与担当。从事飞行教学22年,从当初最年轻的教员,到如今带教小组最老的教员,蒋扬诚对事业的挚诚之心未变,就如他姓名中的那个“诚”字:对党忠诚,对事业挚诚,对人实诚。截至目前,他安全飞行余小时,带教18期,培养毕业学员34名,个人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二等功2次,荣获空军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
奋飞在河西走廊这片血染的土地上,西路军将士血战到底的英雄壮举给飞行教员们注入了铁血军魂,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什么叫忠诚,什么叫大爱,只要心中有大爱,一心为了党,即使一生只做一名普普通通的飞行教员,也无愧于为之奋斗了一生的飞行事业。
一脉相承的澎湃血性
血性,永远是军人的脊梁,永远是胜利的刀锋。革命军人的血性,在西路军将士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缺粮食、缺弹药、缺冬衣的困境下,西路军将士抢渡虎豹口、鏖战一条山、决战古浪、攻克永昌、占领山丹、血染高台、决战倪家营子、冲出梨园口、分兵石窝山、西进星星峡,他们5个多月时间经历大小战斗百余次,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浴血奋战,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慷慨悲歌。
这其中,高台血战是我军历史上一场异常惨烈悲壮的战斗。年1月,敌人集中数万兵力向驻守高台的红五军发起疯狂进攻,红五军指战员以简陋的武器与十倍于己之敌展开激战。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弹药几乎耗尽的红军将士梭镖折断了,大刀砍卷了,石头打尽了,砖头砸光了,便拳打手抓口咬和马匪展开肉搏战,大街小巷洒满了红军的鲜血。经8天7夜血战,红五军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余名将士血洒高台。在倪家营子,西路军与马匪展开了40多天的拉锯战,将士们子弹打光了,就用大刀、长矛、木棍、石块与敌人死拼,击退了敌人10余次大规模进攻,毙伤敌近万人。
和平年代虽然远离了炮火硝烟、刀光剑影,但革命军人昂扬的血性须臾不能弱化,更何况飞行训练时时处处都隐伏着风险、挫折甚至牺牲。
该院四旅飞行教员吴兴浩就曾遭遇飞机前舱座舱盖爆破的重大险情。那是当天第三个飞行架次,起飞6分10秒后,只听见“嘭”的一声巨响,前舱座舱盖飞掉了。吴兴浩脸部受伤、眼睛充血,但他沉着冷静,与后舱飞行员密切配合、顺利返场,并安全着陆。临危不惧、化险为夷,吴兴浩的血性胆气至今为人称道,成为该院成功处置重大特情的经典范例。
有血性,追求的是胜利,指向的是打赢,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是对使命责任的担当。
15年飞行生涯,该院一旅副参谋长郎林超先后遭遇3次空中特情。最近一次是去年转场归建途中,飞机冷气发生泄漏,他果断实施特情处置预案,迅速下降高度,减小速度,以低空低速度飞行,着陆时应急放伞、紧急刹车,动作一气呵成,最终平安归来。一次次空中遇险、一次次成功处置,锤炼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精益求精的品格、无私无畏的胸怀。
西路军的历史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近年来,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对西路军资料的挖掘、整理和旧址的保护,一座座西路军纪念碑和纪念馆耸立在昔日的战场上。该院每年都会组织学员前往参观拜谒,为的就是培塑战斗精神,延续英雄血脉,坚定他们敢打必胜的信念和听党指挥的军魂。
耳濡目染西路军将士血战到底的英雄壮举,飞行学员们面对风险和挑战更添勇气和底气。年3月18日,学员贾励正进行双机复杂特技训练,飞机发动机突然空中停车。他在教员王松德带领下沉着处置,空中启动发动机后成功着陆。归航后,有人问他当时是否害怕,贾励腼腆一笑说:“压根就没想害怕的事,只想把飞机保住,把国家财产保住。”
过去,西路军将士面对凶残的敌人拼死厮杀;如今,西飞院官兵面对训练风险毫不畏惧。这样的“雷同”绝非巧合,而是源于革命军人骨子里一脉相承的血性胆气。
默默无闻的牺牲奉献
80年前,西路军将士转战河西,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戈壁滩,用自己的累累白骨筑起了生命的青山,他们的流血牺牲和巨大贡献长留于天地之间,在我们的军史上熠熠生辉、永放光芒。
西路军在河西转战中1.3万多名指战员英勇牺牲,大多数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他们以自己的生命为中国革命进行了艰辛的播种,却没有参加收获,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中国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这其中有古浪保卫战中壮烈牺牲的红九军参谋长陈伯稚、二十五师师长王海清、二十七师政委易汉文,血染高台壮烈捐躯的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红十三师政委朱金畅、师长兼四十五团团长叶崇本,在梨园口英勇牺牲的红九军政委陈海松,在祁连山中宁可饮弹而死也不愿被俘的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总供给部部长郑义斋,西路军失败后在祁连山英勇牺牲的红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在祁连山中饮弹自杀却因子弹卡壳不幸被俘而后从容就义的西路军敌工部部长曾日三,被俘后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红九军军长孙玉清……据不完全统计,西路军征战过程中,先后有13名军以上干部、50多名师级干部、90多名团级干部献出了宝贵生命。
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以鲜血和生命换来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他们的牺牲奉献精神可歌可泣。和平时期,在戈壁荒漠、边关哨所、深山密林、无名小岛,虽然没有血与火的洗礼,但当代革命军人为了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而默默牺牲奉献的精神,同样令人动容。
该院三旅机务大队有位“右眼护鹰人”,他叫叶忠清,是军械分队长,他用机务人那份朴实的坚守,诠释着对机务工作的无比热爱。年5月,叶忠清在一次集体劳动中不慎将左眼碰到支架上,造成视网膜脱落,后来虽辗转多地治疗,始终未能康复。从此,叶忠清的左眼永远失去了光明,大队领导提出给他换个相对轻松的岗位,但他决定“再难也要干下去”。左眼失明带来视力偏差就像一只拦路虎挡在面前,为此,他和新战士一起训练,重新学习掌握维修技术。功夫不负苦心人,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叶忠清最终练就了过硬的维修本领。
该院一旅高工陈炳艳是航空机务战线的标兵,他30多年如一日,扎根戈壁,无私奉献,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由于所在部队8年内历经4次调整改革,4年前,老陈从领导岗位上“长改员”。虽然没了位子,可他的工作热情不减当年,一如既往一心铆在机务岗位上,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空军最佳航空机务工作者、“十一五”期间全军装备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并荣获空军航空机务人员金质荣誉奖章。采访中,老陈向记者坦言:“干机务30多年,习惯了听发动机的轰鸣声,跟飞机也结下了特殊的感情,当不当领导没关系,只要让我继续维护战机就行。”
当年,西路军将士面对困难不低头、面对艰险不畏惧、面对绝境不退缩。今天,西飞院驻河西走廊飞行训练旅官兵扎根西北戈壁,始终保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精神状态,用实际行动在改革强军的伟大征程上书写新的篇章。
西路军大事记
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后,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于25日渡过黄河;随后,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和方面军总部及第五军也渡过黄河,准备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西渡黄河的红军2.18万人迅速击破敌人阻击,占领一条山大部村寨和五佛寺一线。
11月11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致电红四方面军领导人,令河西部队称西路军,领导机关称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管理军事、政治与党务,以陈昌浩为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
11月14日,红九军攻占古浪县城。16日至18日,经敌人多次围攻,红九军损失惨重,撤出古浪城,转移至永昌以东地区。红三十军16日进占凉州(今武威)西北四十里铺,18日攻占永昌,21日占领山丹。随后,红五军进驻山丹。从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西路军在永昌、山丹一线与敌人多次发生激战,歼灭大量敌人。但西路军也伤亡很大,由西进时的余人减至1余人。
年1月1日,红五军攻占高台县城。1月初,西路军总部及红九军、红三十军进驻临泽、沙河堡、倪家营子一带。1月中旬,马家军以红五军驻地高台为突破口,开始对西路军发动大规模进攻。18日,血战8天7夜的高台城失守。23日,临泽县城失守,守城部队突围至倪家营子,与西路军总部会合。1月下旬,马家军向固守在倪家营子一带的西路军发动全面围攻。3月7日,西路军从倪家营子突围至三道流沟,11日抢占进入祁连山要道梨园口,12日在梨园口与追敌发生激战,损失惨重,部队只剩余人。
3月14日,在国民党军队围困中的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徐向前、陈昌浩离开部队,回陕北向中央报告,其余的部队分成三个支队,在由李卓然、李先念等组成的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转入祁连山区打游击。李先念率领的西路军左支队,历尽艰险,于4月底到达甘肃、新疆交界的星星峡。这时部队还有余人,得到中共中央代表陈云、滕代远的接应,进入新疆。他们在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分批返回延安。
血沃河西:红军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
文
危立平
中国西北有一条绵延上千公里的河西走廊,它南倚祁连山,北临戈壁沙漠,这里曾是连通西域的丝绸古道。
年冬,一支占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五分之二的精锐部队向河西走廊挺进,这就是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西路军。盘踞在青海的回族军阀马步芳和马步青倾巢出动,一场血战在西北这条狭长的走廊上展开。短短5个月中,这支多人的红军队伍在经历了大小战斗百余次之后,几乎全军覆没,在中国红军史上写下了最为悲壮的一页。
走进河西走廊,追寻西路军的战斗足迹,我心里总是沉甸甸的。遥想当年,在漫天风雪中,这支孤军奋战的红军队伍流血裂冰,伏尸盈雪,用鲜血乃至生命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为古老悠远的河西走廊留下了一段令人扼腕、让人叹息的悲壮史诗。80年过去了,戈壁狂沙掩埋了历史的痕迹,当年红军拼死厮杀的身影也早已远去,但西路军的历史功勋像碑文一样铭刻在这片血染的热土上,任凭风雨冲刷,愈发清晰醒目。
●●●
挥师西渡:受命打通国际路线
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和静宁地区胜利会师。但是,陕甘苏区北面是沙漠,东面是黄河,南面是国民党的几十万大军。5万红军集中在此,经济上根本无法支撑,军事上也无回旋之地,长此下去,只有死路一条。根据这一情况,中共中央制定了夺取宁夏打通国际路线的《十月份作战纲领》。10月25日,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渡过黄河;随后,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和方面军总部及第五军也渡过黄河。西渡黄河的红军2.18万人迅速击破敌人阻击,准备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靖远县的虎豹口,就是当年红军西渡黄河的渡口之一。如今,枪声远去,硝烟散尽,只有流淌的河水在诉说着往事。当年,三十军政委李先念亲自组织造船,军长程世才指挥战斗。那时的红军兵强马壮是何等的气势,有谁会想到这一路人马后来历经九死一生,为中国革命拼尽了最后一滴血。
红军西渡黄河后,蒋介石很快调集25万大军齐头并进,将河东河西的红军强力切断,加之绥远抗战爆发,使得夺取宁夏靠近蒙古边境接取苏联武器援助的计划无法实施。为此,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于11月3日专门致电中共中央书记处,称:共产国际“正在研究经过新疆帮助的方法”。当时,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施行亲苏政策,得到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支持,中共也与之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宁夏战役计划无法实现,中革军委于11月8日拟定了《作战新计划》,提出”陈徐所部组成西路军,以在河西创立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为任务,准备以一年完成之”。11月11日,中央及军委正式批准河西部队组成西路军,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以陈昌浩为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
打通新疆的主要任务明确后,西路军及时调整部署,迅速西进。11月13日至18日,西路军连克古浪、永昌、山丹,包围凉州(今武威)。但红九军随即在古浪遭到马家军3个骑兵旅、2个步兵旅和4个民团的围攻,损失惨重,从此元气大伤,再无力恢复。
古浪是河西走廊的要冲,古称虎狼关,地势十分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登上西路军与敌人反复争夺的制高点,整个县城一览无余。当年坚守在古龙山、西阳山制高点的红军指战员几乎全部壮烈牺牲,敌人占领城外制高点后,集中进攻县城,红军暴露在敌人火力点下,同马匪厮杀,伤亡巨大。
由于地域和自然条件恶劣,古浪至今还是国家级贫困县,但古浪人民对人民军队的感情十分深厚。当年,古浪人民掩埋了多名牺牲的红军烈士,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救助了几百名失散的西路军战士。如今,这个贫困县又举全县之力,在掩埋西路军遗骨的地方建起了一座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
●●●
策应河东:牺牲自己保全大局
西路军西进,当初的想法是趁天气还不太冷,河西走廊敌人兵力空虚,一鼓作气插过去。然而,苏联援助送达的时间、方式迟迟没有确定,在没有共产国际的明确答复的情况下,中央难以贸然同意西路军主力迅速西进。基于这一前提,中央和红军总部电令西路军停止西进,在永昌、甘州(今张掖)、凉州、民勤地区创建巩固的根据地,扩红筹资,消灭马敌,保持战略向东的回旋余地。然而,这一带正处于河西走廊蜂腰部,北临沙漠,南靠祁连,地域狭长,人烟稀少,村庄零落,地形、给养、敌情都不利于大军久驻。西路军在这荒凉之地停止了脚步,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很快,与马匪的终日苦战从四十里铺开始了。
四十里铺是个长方形的大土围子,敌人疯狂进攻,西路军将士顽强抗击,这一仗杀伤敌人2多人,仅用大刀就砍死多人,红军也损失了多人。今天的四十里铺只剩下两段残破的土墙孤立在原野上,墙体斑驳脱落,但弹痕、枪眼依稀可见,仿佛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昨天发生的战事。
从11月22日到25日,西路军在东起凉州四十里铺,西至山丹约余里的地段上,与敌军展开了战斗,毙伤敌余人,吸引了黄河两岸十多万敌军西向。其间,西路军无日不战,血战不止,虽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但终因有耗无补而敌人不断聚集,战事进行得越来越艰难,部队减员0余人。
此时,河东战局也处在紧要关头,中革军委决定发起一次战役,给国民党胡宗南部以沉重打击,这就需要西路军的战略策应,让西路军保持向东的回旋余地,其意图是造成河东红军随时可以在河西与西路军会合的战略态势,以便河东红军出敌不意,进行战略大转移。总之,西路军要忍受局部的牺牲和消耗,以保证全局的胜利。
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党中央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拟令西路军东返。就在西路军准备东返之时,“西安事变”已经和平解决。27日,军委主席团明确电令西路军“仍执行西进任务占领甘、肃两州,一部占领安西”,西路军开始向临泽、高台地区西进。
徐向前后来回忆道:“隆冬时节,冰天雪地,堕指裂肤。我军指战员衣衫褴褛,饥肠辘辘,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苦寒气候,长夜行军,真是艰苦至极。这些来自鄂豫皖边、川陕边和宁都暴动的英雄儿女,赤胆忠心,顽强不屈,目标只有一个:为了胜利,为了明天。任何饥饿、严寒、风暴、伤病、死亡的阴影都吓不倒他们。他们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红军队伍,不愧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猛士。”
●●●
拼死杀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当西路军攻占高台、临泽地区后,数万马家军也蜂拥而至。从年1月12日开始,马家军两万多人猛攻驻守高台的红五军。红五军将士浴血奋战、拼死退敌,但终因敌众我寡、弹药殆尽,并与主力联系被切断,陷于力竭援绝的境地,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等多名将士壮烈牺牲。残忍的敌人割下了已经牺牲的董振堂和杨克明烈士的头颅,挂在高台城门上示众。
置身高台革命烈士陵园,我的心中充满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壮。在这里,工作人员含泪向记者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高台血战后,杨克明的妻子魏俊淑一直坚信爱人还活着,守候着丈夫唯一一张照片和离家前用过的红木书箱,苦苦企盼丈夫归来。直到年,组织上把烈士证书送到家里,魏俊淑才知道自己苦苦等待了近50年的亲人已经牺牲。年8月17日,满头银发的魏俊淑带着儿孙从贵州千里迢迢来到高台革命烈士陵园祭奠亲人。老人长跪在烈士纪念碑前,泪如雨下,在场的人都哭了。
高台沦陷后,敌人又向临泽扑来,驻守临泽县城的红五军三十七团和总部直属队坚守3天后,在红九军接应下,突出重围。之后,整个西路军全部集结于临泽地区的倪家营子一带,在此进行了长达40多天的拼死血战。将士们以一当百,一次次击退敌人的疯狂进攻,毙敌一万多人,自身伤亡巨大,兵力已不足万人,而且三分之一是伤员。
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写道:“在这里,没有男同志和女同志、轻伤员和重伤员、战斗人员和勤杂人员的区别,屯自为战,人自为战,举刃向敌,争为先登。围墙被炮火轰塌,血肉就是屏障。前面的同志倒下去,后面的同志堵上来。轻伤员不下火线,重伤员倒在地上,仍紧握手榴弹准备与敌同归于尽。”
当西路军余部从倪家营子突围经梨园口撤向祁连山的时候,为掩护总部撤退,妇女独立团主动担当了阻击任务。她们女扮男装,顽强抗击了两天。当马匪军发现这些红军是女兵后,进攻更加疯狂。女战士们子弹打光就用大刀、棍棒同敌人肉搏。最后,女战士们大部分牺牲在敌人的马刀之下,八百姐妹血染祁连山。
为保存骨干,扭转危局,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于3月14日傍晚在祁连山深处冰封雪裹的石窝山上召开最后一次师团以上干部会议,即“石窝会议”。会议决定,徐向前、陈昌浩离开部队,回陕北向中央报告,其余的部队转入祁连山区打游击。
如今,“石窝会址”纪念碑屹立在祁连山海拔米的石窝山顶上,是中国境内海拔最高的一座红军纪念碑。它犹如一名不屈的勇士,身披血染的战袍、头顶苍穹、俯瞰群山,目光炯炯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
“石窝分兵”后,西路军剩余部队分成三路支队,其中有两路被敌人打散。只有李先念率领的西路军左支队,历尽艰险,于4月底到达甘肃、新疆交界的星星峡。这时部队还有余人,得到中共中央代表陈云、滕代远的接应,进入新疆,在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分批返回延安,为我党我军保存了一批宝贵的精英骨干。新中国成立后,幸存下来的西路军精英,有的成为国家主席、共和国元帅、国防部长,有的晋升上将、中将、少将……
河西走廊有一种特殊的杨树,折断其枯枝,截面上会出现褐色五角星。当地群众说,那是牺牲的红军将士化作的一颗颗红星。是啊,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坚贞的信念,红军将士用鲜血乃至生命在河西大地上留下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慷慨悲歌。今天,那段历史虽然已经远去,但英雄史诗的主角,却越发鲜活地长存在人们心间。
中国空军网
投稿邮箱
kj81cn
.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效果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kmbmled.com/stjg/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