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流传一篇《警惕:三五年后眼睛失明会大面积爆发!》的帖子,指出由于现代人对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过度依赖,屏幕中的高频蓝光将大大增加人们患眼睛疾病的风险。蓝光的危害有这么可怕吗?生活中应该如何有效地防护蓝光?
△资料图
什么是蓝光?
光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两大类,其中,可见光是指人的视觉能够感受到的光谱,主要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蓝光就属于可见光的一种,波长在—纳米之间,我们人眼对它感受到的颜色是蓝色,所以这个波段的光被称为蓝光。
因为蓝光的波长相对比较短,所以能量比红光和绿光高,能够直接穿透晶体直达视网膜上。但蓝光并非都是有害的,波长在-纳米以内的蓝光,在一些动物实验中被证实能够损伤视网膜。而到纳米之间的蓝光是有益的,具有调节昼夜节律、产生暗视力以及影响屈光发育等重要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各类浴霸、平板显示器、荧光灯、液晶显示器、手机屏幕、LED灯等新型人造光源及太阳光发出的可见光中都含有蓝光。
蓝光可增加视网膜病变的风险?
蓝光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损害视力,法国国家卫生安全局曾提醒:“长期、近距离、重复地暴露在含有大量蓝光的LED灯光束下,由于细胞氧化应激,可能增加视网膜上发生白内障和病变的风险”。不过,法国的研究人员也表示,包括阳光在内,所有的白光中都有蓝光。如果说屏幕的蓝光有危害,那么与阳光相比,这些危害是微不足道的。
△资料图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宏伟在《“蓝光”有那么可怕吗?》一文中指出,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机体对光损伤有保护机制。除了角膜、晶状体可吸收部分光以外,瞳孔的变化也有保护作用。当大量光线进入眼内,瞳孔会缩小,当光线较弱时,瞳孔会放大。此外,我们的机体还有抗氧化系统,保护我们免受损伤。只有当进入眼内的光线过多,或光照射时间过长,加上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弱,才会出现眼底的病变。
眼睛长时间暴露高频率蓝光中才可能损伤视网膜
专家强调,不应过分夸大蓝光的危害性。事实上,只有人眼长时间暴露在高频率、高能量的蓝光中,才会对视网膜产生损伤。而这种蓝光过量的环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处的环境还是有区别的,因此不应该把蓝光与“视网膜损伤”划等号。
其实,由于人眼自身对于蓝光就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大部分蓝光会被我们的黄斑色素和晶状体过滤掉。但晶状体过滤功能不太好的人,即青春期之前的儿童、做过白内障手术的人以及黄斑色素累积较少的老年人,这类人群对蓝光更需警惕和加强防护。
△资料图
蓝光可致黄斑病变?专家:原因复杂
此外,对于传言中提到的“蓝光可致黄斑病变”,刘宏伟认为:“老年黄斑变性的原因复杂,蓝光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因此只防蓝光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知道,不单是蓝光,所有的光都可以对我们的黄斑造成伤害,我们应远离过多的光线、杜绝没有必要的光线”。
生活中如何防护蓝光的危害?专家建议,生活中如果要防护蓝光的危害,一方面要注意生活中的光源,避免眼睛被过量光线照射;室内照明不应过亮;外出时应佩戴墨镜或变色镜,避免光线直射入眼;长期使用电脑的时候,应将屏幕亮度调暗,可隔段时间闭眼休息几分钟。
△资料图
另一方面,在医生指导下佩戴合格的防蓝光眼镜。目前市面上的防蓝光眼镜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在镜片表面镀一层可以反射短波蓝光的膜层,大约可以阻断15%至35%的有害蓝光,镜片无色透明;另一种是通过渗透的方法把色素渗入镜片材料中,由色素来吸收蓝光,这种镜片的防蓝光效果要优于膜层反射镜片,镜片呈淡黄色。
不过,有需要的人群在挑选眼镜时,应警惕卖家的过度营销,挑选质量、规格都合格的产品。目前市场上的防蓝光眼镜充斥着大量不符合参考标准的产品,还有部分镜片样品包装标识不符合要求。对于眼部功能健康的人群,保护眼睛的关键不在于佩戴防蓝光眼镜,而是要控制自己,尽量避免长时间盯着电子产品看。
此外,小伙伴们注意啦,有近视眼青光眼的,这个动作千万别随便做!
宁波有一位32岁的朱先生,半个月前做倒立时突然感到右眼模糊,到医院检查发现,右眼视力已下降到0.33!检查显示,朱先生右眼黄斑前大片视网膜前出血,诊断为Valsalva视网膜病变(瓦尔萨尔瓦视网膜病变)。
报道中称,朱先生最近一年持续在健身,一天在外面跑步做有氧运动,一天在家里做力量训练。由于长期坐办公室,他颈椎不太好,在电脑前坐久了就会感觉肩部很酸很胀。听说每天倒立几分钟能缓解颈椎的酸胀,他干脆就在家里试了起来,效果还挺好。于是每天练习倒立十分钟。
为加强手臂和肩膀的力量,让肌肉更美,朱先生还从网上找来视频,开始练倒立俯卧撑,差不多练了一年,自我感觉越来越棒。不过半个月之前的一次锻炼结束后,他突然发现右眼一片模糊……
昨天,医院办公室工作人员证实,朱先生的症状属实,医院复诊,右眼已恢复到0.8,不过朱先生是近视眼,之前右眼的矫正视力是1.2,想要完全恢复,还是有点难度。
朱先生突然右眼视力模糊
与经常做倒立动作有关
朱先生的主治医生袁建树认为,朱先生突然右眼视力模糊,跟健身中经常做倒立这个动作有关。
据袁建树介绍,Valsalva视网膜病变,指的是深吸气后紧闭声门,再用力做呼气后出现的黄斑前出血。这种动作会导致胸腔内压力骤然升高,继而导致黄斑周围毛细血管破裂,从而形成飞蚊症、视物变形或视野缺损。
对此,医院眼底病中心主治医生陈亦棋说,视网膜病变其实就是人在屏气时胸负压比较高,导致眼睛静脉压力增高,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这在临床上并不罕见。简单说,就是光线进来后,先到角膜、晶体再投射到视网膜上,但如果视网膜有血,就挡住了光线,从而引起视力下降,甚至看不见东西。
医院院长赵霞指出,通常来说,眼底好的人,即便倒立,基本也很少出现视网膜病变,但如果眼底先天不好,或者有近视,千万别倒立。
什么叫眼底?陈亦棋医生说,简单来说,眼底指的就是眼球内膜,包括视网膜、视网膜静脉及黄斑等,这些统称眼底。
“倒立导致视网膜病变可能的概率很小,这种情况都存在潜在诱因,例如宁波的这位患者就有近视眼,像他这样眼底不好的人,千万不能倒立,他另一只眼医院做检查。”赵院长说。
运动专家建议不要随意尝试
倒立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动作。
它在现今杂技艺术中被称之为顶功,俗称“拿大顶”。倒立时,足部朝天,手臂(有时用头部)在下支撑全身重量,成为倒立平衡,这在汉代被称作“倒植”,在东晋称作“逆行”,在唐代称作“掷倒”。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华佗就曾用此法治病健身,他创编了五禽戏,其中猴戏,就将倒立动作列于其中。
如今,倒立健身在国外也十分流行。有报道称,日本某些小学为提高学生的智力,每天让学生保持五分钟的持续倒立。
医院院长赵霞也说,倒立虽然可能造成视网膜病变,但它确实属于有氧运动,如能对人体大脑供血供养,对脑部起到放松缓解的效果,还可以增强腹肌、腰肌的力量,对改善人体皮肤松弛也有效果,只是各人应根据自身条件不同量力而行。
医院骨科主任、浙江省康复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运动医学中心副主任毕擎建议大家最好不要做倒立。
“初学者或在没有专业人士指导的情况下,做倒立非常危险,很容易导致肩关节脱位、骨关节炎、肌肉拉伤等情况。倒立并不适合大众,有些体操运动员为了比赛观赏性需要做倒立,他们在初学时或训练中也很容易受伤,更不用说眼睛或身体不好的人了。”毕主任说。
举重、冲浪、跳水、蹦极
这些运动也容易导致视网膜病变
除了倒立,还有哪些动作会可能导致视网膜病变?
陈亦棋医生说,其实很多负压增高的运动都可能导致视网膜病变,例如举重、剧烈咳嗽,甚至大力排便都有可能。另外,从接诊情况上看,导致视网膜脱落最多的,就是胸腹部的外伤。
赵霞院长说,除了以上几种,深受年轻人喜欢的冲浪、跳水、蹦极等,也是视网膜病变易发的常见运动。而从患者身体状况上看,患有高度近视眼(°以上)、青光眼、高血压等人群,千万不要做倒立、举重等类似负压过重项目。
陈医生说,一旦患者因这类运动出现视力模糊,医院就诊,如果视网膜出血过多,遮挡厉害,视网膜上的关键部位黄斑,就会出现黄斑前膜,这样就需要做手术。
几位专家都表示,虽然说倒立等运动会可能导致视网膜病变,但这类患者总体而言还只是个例,但从事这类运动的人,医院做个眼科检查,尽量做到科学训练,量力而行。
来源:人民日报、都市快报等网络综合
赞赏
长按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北京治疗白癜风疾病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bmled.com/stjg/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