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导致视网膜脱落

致敬丨那些年,感谢你们出现在我的生命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终身事业;老师,是一份神圣职业。

在松江,就有一群这样的老师,即使已经退休,却依然坚守在教育之路上,无私奉献心血和理念,默默地发挥余热。

冯韬现年65岁

光荣的农村教师

“教育是公平公正的,农村孩子也盼望优质师资力量。”坚守农村初中教育三十余年的冯老师这样说道。

在那个知青下乡的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冯老师接触到了农村孩子,“农村教育的建设环境比较狭窄,但是孩子们却不甘落后。”冯老师触动很深,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决定扎根在石湖荡镇,为淳朴的农村子弟奉献自己的心血,将自己的知识化成雨露,滋润孩子们的心灵。一坚持,就是39年。

▲年被评为上海市郊区农村学校优秀教师标兵

▲年被评为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图片地点:京西宾馆

年,冯老师视网膜脱落,经历了三次手术,每次他都放弃治疗时间,最快回到三尺讲台,“一直教授初三,我知道这是一个千斤重担,我必须尽快回去。”在爱学生的这条路上,他始终坚持。研究教学,他依然笔耕不辍,发表了数百篇教学论文。年退休至今,每年暑假,冯老师坚持在社区为即将步入初三的学生做“中考语文早知道”的公益讲座。

▲冯韬老师发表的关于中考语文的教学资料

寄语:

给年轻教师:教育永远是陌生的,要敢于否定自己,沉下心去提升自己。

给学生:要始终相信教育改变人生是一条正路。

诸灵康现年69岁

专业的教研老师

“语文教学是自己很喜欢的工作,即便退休了,也想继续发挥余热,将这份工作延续下去。”对于为什么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海市特级教师诸灵康这样说道。

▲年诸灵康老师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

年踏上教研岗位开始,诸老师凭借着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不断研究初中语文教学,探索作文教学与指导的有序化。20多年的教研工作经验慢慢累积成一本又一本教学指导工具书,这些书就如同一个个巨大的宝藏,精华都凝结于其中,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都受益无穷。

▲诸灵康老师公开出版的教学著作

▲诸灵康老师编写的教学工具书

年退休至今,诸老师手上的笔从未停歇过,4年里,他仍坚持着教研工作,编写书籍,听课讲课,工作的重心也逐渐转移到培养青年教师上。

“一方面,我会把青年教师集中起来,组成小组,带领他们去各个学校听课,让他们能更加直观地从他人教学问题中吸取经验;另一方面,我会让青年教师主动去研究,多读书,多学习理论,然后要总结与反思,写写论文。”培养青年教师,诸老师不敢有一丝怠慢。

▲诸灵康老师带领青年骨干教师研究作文教学

▲诸灵康老师在指导青年骨干教师

寄语:

青年教师要珍惜现在这样一个浓厚的教研环境,要主动加强学习,如饥似渴地去读一些理论武装自己。自己要有所研究与探索,要多思考,多做些具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

王吉梅现年76岁

快乐的德育教师

“虽然我年已古稀,但依然深情如初。因此我需要寻找人生的定力和灵魂的安顿。”这是从事多年德育工作的王吉梅在建党95周年之际的自我抒发。

在王老师的生命中,有两样东西让她印象深刻:“三尺讲课台”和“小小话筒架”。10年之久的播音员生涯里,王老师全身心投入,也是从那时起一颗乐于服务之心在王老师心田里生根发芽。不忘初心,砥砺前进,年退休后,王老师转战到了社会志愿服务,用自己的德育教研经验去感染别人,特别重视个体的心理教育。

▲年被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王老师在广富林街道讲解《如何当一名优秀的社区志愿者》

王老师还乐于接受新事物、自己克服困难,比如自己制作讲课PPT,自学葫芦丝等。年近80的王老师不辞辛苦,始终将社区的大小事放在心里,忙碌于小区文明建设中,10年时间里,义务为退休党员讲课近多场。

▲王老师在湖畔天地居民区为小朋友们讲“如何做合格党员”

寄语:

我们要挺起脊梁,心中有梦,树立文化自信,要做有用的人,能够抵挡文化冲击,发挥最大能量。

再多辞藻也道不尽老师的辛苦付出,再多赞美也赞不完老师的无私奉献,由衷地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老师!”

HappyTeachersDay教师节快乐[9/10]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tuoluo.com/stqz/1834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