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s://m.39.net/disease/mipso_6905531.html整骨学是蒙古族劳动人民长期与自然界,特别是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也是蒙医学丰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民由于放牧、狩猎等生产、生活特点,经常发生从马上跌下,从高处坠落而造成骨折、脱位、脑震荡等外伤事故。因此,很早就有了较原始而独特的民间正骨治疗方法,如前臂骨往内开放骨折,则往外牵拉;若往外开放骨折,则往内牵拉,复位后,腋下垫物包扎前臂或用"充气皮桶"进行固定。又如对闭合性骨折,交叉复位后,用煮在肉汤里的毡子或木板作压垫固定,或者把温血与鲜奶混合搅拌涂在患处。固定、包扎,松紧要适度,对骨伤病人注意增补牛奶,牛羊肉,山兔肉和炒米饮食。并用药物配合治疗,以加快骨折的愈合。对老年宜补酒;青壮年宜补酸奶;年幼者宜补奶油。除用手法正复外,在关节部及受伤局部用蛇蛋花宝石按压以止痛止血,用青铜镜、圆形银馒或银杯进行按摩以舒筋活血。对颅骨、肋骨等的凹陷骨折,用拔罐提骨法复平;把沙、盐放锅内炒热,尔后装入布袋内,置于伤处外熨伤肢,以利恢复关节功能。对脊柱骨折,采用两腿上吊牵引法复位。对四肢骨折用牛皮、马、驼之长骨及黄羊、野兔腿骨作夹板和用兔子毛、绵羊绒毛、幼小兽类的皮,油鞋革等作压垫固定。对骨折的畸形愈合,则用酸马奶、奶酒及羊皮色布苏等,使骨折部位变得柔软,尔后进行闭合折骨。再行正复。特别是对脑震荡之以"以震治震,震静结合,先震后静"理论为指导的独特疗法,疗效显著。
明代末期,蒙医整骨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涌现出很多著名正骨学家,其中具有代表性者有元朝时期的达齐、忽秦必烈等,他们在《世医得效方》、《金兰循经取穴图解》等医著中写进了很多具有蒙古特色的正骨方法。还有清代之绰尔济莫尔根、伊桑阿等。年,绰尔济莫尔根在北京为俄国留学生主讲授正骨手法。由此,蒙古正骨手法流传于国外。清代,正骨术者开始用冰块施麻后再行正复。清代科尔沁有名的正骨医那仁阿柏(--)的正骨术更是独具一格,因其医术高超,曾被誉为"有仙女般灵巧手的神医。"他教其子说:"正骨医之双手,为正骨器械中最为高贵者"。那仁阿柏去世后,清政府为纪念这位一代名医,曾予修建陵墓和竖立白石碑。那仁阿柏之子达日玛也行医多年,擅长于利用伤者的咳嗽动作正复肋骨骨折,对畸形愈合的骨折,则进行先折骨后正复等手法。达日玛之子玛沙(--),行医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正骨经验,系统地总结了祖传正骨技术,创造了正骨十种手法,十四种喷洒按摩法、冕法、夹板固定法及功能锻炼法等。
蒙医整骨术具有方法简便,器械简单,费力少,治愈快等特点。它以蒙医学基础理论的为指导,以手法整复为主,辅以蒙药治疗,既不同于中医骨伤学科,也有别于现代医学。在诊断上,实行望、问、切三诊,通过观察病人,询问病史和检查受伤部位,并结合x线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治疗方法可概括为: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沙袋挟挤,喷洒按摩,对症下药,调节饮食,功能锻炼等。在复位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复合折端。在固定上,做到符合力学原理。通常采用两种方法:其一,小夹板固定,选用长、短、宽,窄适度,既干又轻的柳木等材料制作各种型号的小夹板,选厚薄适应的毡子、皮毛等作压垫。即形成一种三点挤压伤部的杠杆固定法3其二,则为沙袋挟挤法。即在布袋里装进沙子,放于伤肢两侧向内挟挤。它起到按需所动,固定牢靠,稳定伤处的作用,可加速骨折的愈合。在按摩上,用白酒、青铜镜分三期进行按摩。骨折初期采取化瘀活血生新法;中期用补益肝肾接骨法;后期用强筋壮骨复原法。在用药上,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辩证施治为基础,调理气血为主,重点在于治血和黄水,以达到治愈骨折的目的。在饮食上,宜增加炒米、黄瓜、黄豆、牛羊软骨、肝肾和骨髓汤等食物,以补肝肾,养气血,和营接骨。在功能上,实行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锻炼原则,并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tuoluo.com/stss/14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