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像差上篇内容《“像差”知识点能帮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Ⅰ(定义、生理像差、离焦、散光、球面像差、色像差)》,还有一些像差内容跟我们工作也是息息相关的。
1、像畸变,简称畸变:
难以用语言描绘,直接看下图
这张图片看起来非常熟悉,很多销售门店都能看到,业已成了“像差”的代名词。实际上这仅仅是像差中的畸变,不要跟《“像差”知识点能帮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Ⅰ(定义、生理像差、离焦、散光、球面像差、色像差)》中的离焦混淆。
左图是正常透过平光镜或者没有镜片直接观察到的影像;中间为戴正度数(远视)眼镜可能出现的影像畸变,感觉中间会“凹陷”;右图为戴负度数(近视)眼镜可能出现的影响畸变,感觉中间会“凸起”。由于我们一般戴的是中低光度眼镜,一般来说很难感觉到影像有变化,很多人也是从低度眼镜慢慢过渡到高度眼镜,这种像的畸变也会慢慢适应。但在眼镜光度增加很多、镜框突然变大很多、由框架眼镜换成隐形眼镜时等这种“剧烈”变化中,会有畸变现象出现,以近视为多见。
2、像场弯曲:
有屈光度的界面都是弯曲的,那么光线透过弯曲的界面成像,像也会有弯曲,夸张点说本来笔直的人成像在我们视网膜上就是“鞠躬”的。不过人类有宇宙主角光环,我们的视网膜也发育得“弯曲”一点,这样弯弯得正,大脑收到的就是直立的像。
3、像散:
我们日常“画”的光路图基本都是物像的反光点经过透镜的光学中心,然后成像在视网膜上。实际上很多光线是不会经过光学中心的,我们称为“斜光束”。斜光束不会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只会形成一个“光锥”,虽然这个光锥的形成原理跟散光不同,但也是史氏光锥的一种。对于眼镜片来说,一般光度不高、镜片也不是很大,这种光锥对视觉影响比较小。对于高度近视又配巨大镜框,对视觉会有影响。
4、彗形像差,简称彗差:
左图是彗差形成原理,右图为由于彗差原因导致的成像没有会聚。通过光路图我们可以看到,当一束光线并非沿着光轴(虚线)平行方向投射时,经过光学系统后并没有形成点状或圆形光斑,而是一个不对称的弥散光斑,酷似彗星和彗星的尾巴,因此得名:彗差。可能由于名字比较好听,彗差在像差中还是蛮有名气的,不过对于彗差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附:更多阅读点击《常被提问到的配镜问题百问百答》,右下角帮我们点一下“在看”,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tuoluo.com/stss/19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