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导致视网膜脱落

机关事业单位生存现状挥泪解析漫画


北京中科程少为 http://m.39.net/pf/a_8231855.html

........................

(来源:乔小通)

想奋斗,体制内不会拦着你想安稳,体制内也可以兜着你

不知从何时开始,稳定工作逐渐与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格格不入,很多人常常将其与虚度年华、得过且过联系在一起。有些人是宁愿在大城市居无定所,也不愿在小地方安居乐业,并美其名曰追求梦想。

各种舆论更是大力鼓吹年轻人应该远离安稳,去大城市接受时代的检阅和洗礼,似乎只有在北上广深拼搏,进入私企奋斗,才能配得上所谓的“青春”,够得着心中的“梦想”。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在中国,稳定的工作主要存在于体制内,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以及学校、银行、医院等政府主办或者参与的单位。不稳定的工作,则多是在体制外。那么,在体制外奋斗,真的比在体制内拼搏,更有价值吗?

不一定。

体制外的职业没有大家想得那么诱人

现在很多人一提到体制外的职业,就会想到阿里巴巴的部门主管,百度的项目负责人,投行的业务经理,想象着一个个白领出入写字楼,每天接触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人群、最新潮的思想,在拼搏中燃烧着自己的青春。

而事实上,这些都只是极少数公司中的个例而已。

现实中的私企工作,可能是保险公司里天天打电话推销,却做不成几单业务的销售员;可能游戏公司里成天坐在电脑前写代码,没有女朋友却有颈椎病的程序员;可能是广告公司里日夜画图纸,却一直被甲方挑刺,要求重做的美工。

我有个朋友,31岁,原来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当策划总监,去年辞职回家考上了事业单位。工作一年以后,明显感觉他整个人的精神面貌跟过去相比大不相同。记得以前跟他聊天时,他总是一副很忙的样子,匆匆说完几句话就挂电话。偶尔聚会时,也总感觉他心事重重,而且整个人的气色也不太好,给人一种很疲惫的感觉。

而如今,他则完全换了一副模样,平时总是一副平静又略带愉悦的表情,跟我们聊天时,话也比以前多了很多,气色也好了很多。之前他年薪有四五十万,现在的收入只有过去的四分之一左右,少了这么多钱,心态还能这么好,肯定有其他原因。

一次跟他聊天时,我问他为什么要放弃一线城市的生活,放弃富有挑战的工作,甘愿回到这个介于二线和三线之间的城市,从事着一份算不上高大上的职业。

他当时说了很多,大致就是:之前的工作虽然收入高,但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自己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城市。

一方面,身处他乡,连个户口都没有,连套房子都买不起,总觉得一直在漂泊;另一方面,虽然之前收入高,但感觉目前职业发展逐渐步入瓶颈期,想再上一个平台难度很大。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危机”也越来越近,害怕自己由于能力不足,而被公司淘汰。

我又问他,“在体制内呆了一年,是不是感觉这里的人情世故特别复杂,办公室政治让人难以忍受,工作性质枯燥无聊?”

他笑了笑说,“工作环境比过去是复杂了一点,不过总体感觉也还好。现在在单位,一切都是围着领导转。以前在公司,一切也都是听老板安排。而且原来公司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现象,比现在还要严重很多。过去在实打实的利益面前,很多人是什么都干得出来的。”

他还说,“过去曾以为疯狂的加班,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份职业而带来的激情,后来才明白,无休止地体力劳动,更多的是为了服务甲方而做着毫无意义的重复工作而已。职场都一样,干久了就都是那点事,都没什么价值。我就是担心自己长此以往,迟早被淘汰,觉得与其如此,还不如自己早点跳出来。”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中国的职场都差不多。

体制内的工作没有人们说得这么不堪

认识一名公务员,金融学硕士毕业,考上公务员后,主要工作是在办公室写材料,身心疲惫、苦不堪言。有段时间,他成天嚷嚷着要辞职,说工作压力太大,工资收入太低,从事的岗位专业不符,也不是自己喜欢的。于是,他就到处去投简历,什么证券公司、银行之类的地方都去应聘。不过由于条件谈不拢,所以一直也没走。

一次,市金融办公开选调公务员,他各方面条件都符合,所以就过去考试。由于太想离开现在的单位了,他认真复习了一段时间,顺利考到了市金融办。在那里他工作了五年左右,升职为副处长,后来本地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有领导岗位空缺,他空降下去任一个重要支行的行长,从此前景一片光明。

体制内的工作,不仅是一份稳定的职业,也能给人提供一个不一样的平台。试想,如果他之前真的应聘到银行上班,那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当上一个重要支行的行长呢?

其实,很多人对体制内工作不满意,一方面是工作性质导致的,另一方面也跟个人的职位有关系。很多时候,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级别,就看不到远处的风景,也无法享受到高处的视野。

我有个同学是高中英语老师,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回家在网上兼职教英语。他的业余收入是本职收入的好几倍,属于那种基本不用看工资卡的人。一次我问他,你副业收入都这么高,干嘛不全职做这个,把教师的工作辞掉呢?

他说,“为什么要辞呢?我不当班主任,平时工作压力也不大,一年四季还有各种假期可以休息,福利保障都很到位。如果辞职了,这些就都没了。而且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自己心里也不会太慌,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业余收入,反而能更加从容地做好这份兼职。”

确实是这样,稳定的工作不仅能给人带来保障,而且也能让人有稳定的心态。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忧患的境地,总是为生活问题发愁,那他的一切行为,都将是为自己的温饱而努力。这个时候,还谈什么梦想呢?

想奋斗,体制内不会拦着你;想安稳,体制内也可以兜着你。

其实,所有人都在追求稳定

现在很多人都说年轻人不要安逸现状,要勇于在狂风大浪中拼搏,以此寻找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事实上,这个所谓的价值和梦想,其实也是一种稳定,不过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稳定而已。那些在常人眼中喜欢冒险的人,也并非喜欢处于漂泊不定的状态,他们也不过是为了图谋更大的稳定而已。

谁不希望能有一个安稳的日子、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被生活的压力所束缚,不被繁琐的杂事所困扰。其中大家讨厌的并非稳定本身,而是讨厌稳定的穷着、稳定的空虚着。

那么,如果由于讨厌这个环境,而将自己置身于险恶的境地,就真的能实现个人的梦想吗?在安稳的地方都出不了头,凭什么觉得自己就可以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呢?

奋斗,在哪里都可以

很多人总觉得只有在体制外才能奋斗,体制内就只能养老混日子。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如果没有奋斗的精神,那任何环境都只是一个借口。只要有一颗进取的心,那在任何领域都能取得成绩。

当年明月就是最好的例子。

当年明月,原名石悦,现任河北省隆化县副县长。他出名的原因,主要是那本火遍网络的书籍——《明朝那些事儿》系列。他是一名仕途平坦的官员,也是一位有自己的思想,用风趣而有分寸的幽默感去用心写历史的作家。他平时工作中兢兢业业,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一套《明朝那些事儿》系列书籍,引导人们深入透彻地了解明朝的历史,开辟了走心的心灵写史这条全新的道路。这本书不仅给他带来了极高的知名度,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据统计,这些年他兼职当作家总版税已经超过了万。

体制从来就不是限制一个人的桎梏,可怕的只是自己的才华撑不起心中的梦想。

有人说,稳定的工作环境,就如同温水煮青蛙一样,会慢慢地使人变得颓废,会让人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我觉得这种说法毫无道理。一个人的梦想,如果能在温水中被煮死,那还算得上是梦想吗?等真正面临狂风大浪时,所谓的价值和情怀,估计会变得不堪一击吧?

真正的强者,不会强行将自己置身于漂泊不定的环境中,并以此来激发内在的激情和斗志。他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有无尽的能量和坚定的意志,走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子。

(来源:百越水木)

笔杆子有多辛苦!外人很难知道!

 笔杆子“忙到飞起”是什么滋味?他们与传统的“文人官员”有何区别?机关里要出一个笔杆子,有多难?

  “紧急情报!紧急情报!”

  深夜12点多,嘈杂的铃声中,睡梦中的王金龙接起电话,传来县委办张副主任急切的声音:“快,准备一下,过来改个材料。”

  作为县里的大笔杆子,王金龙担任县委政研室副主任,负责县委各种大型材料的起草和修改。他自嘲“忙得天昏地暗,累到地老天荒”。

  “拿命爬格子,以身许材料”,是笔杆子自嘲最突出的印象之一。在这背后,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然而,要成为机关里真正的笔杆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们有多忙?

  凌晨鏖战9小时,累到“终身残疾”

  这一天,王金龙日程很紧凑。上午,县委副书记给基层党组织讲党课,他作为材料起草者到场听会。下午,主持县委全会材料组会议。晚上下班回家也没闲着——上级关于三级换届的文件发下来了,书记批示认真贯彻,方案就由他起草。当晚,他上网浏览了中央及省市有关精神,还打电话到外市几个县,要来当地方案参考。

  尽管深夜被叫醒加班,王金龙已习以为常。他放下电话,急吼吼地穿上衣裤和鞋子,拿着公文包往外走,15分钟就赶到办公室。张副主任、县委某部门一把手、材料起草者小刘已在等他。“老王,快,这个材料你给改改,明天早上要送给书记审签、报给市上。”

  原来,市委某部门将于后天召开全市性会议,拟请该县领导到会作交流,书记已批示副书记参会。不过,会议下午上班才通知,竟要求下班就报送发言稿,好说歹说,宽限到了次日一早。看完小刘写的初稿后,王金龙确定了修改分工,主任和小刘充实内容和脱稿讲话的例子,他结合该县发展提炼观点和要点。

  这时,室内灯火通明,透着一股文件的墨汁味。王金龙的办公桌上,散放着几份文件和一大堆“笔杆子”。3人就着咖啡和香烟奋战3小时后,凌晨4点,讲话终于修改完毕。张副主任塞进领导办公室门缝后,王金龙长舒了一口气。这时,在场者都哈哈大笑起来,原来,王金龙走得急,脚上两只鞋一灰一黑。“唉,丢人丢大了。”

  没过多久,吃了安眠药、在办公室和衣而卧的王金龙再度被铃声叫醒:“老王,材料要改,书记刚打电话说他明天亲自去发言。”

  “甭睡了。”王金龙条件反射式地坐到办公室电脑旁。“书记讲话就得符合书记的口吻,要更宏观,更有深度。”王金龙把材料修改完并送给书记秘书,已接近早上7点。出门吃早饭时,他顿感头昏眼花,一个踉跄撞到了树上,提前被赠送了一个“大包”。

  “祸”不单行。半小时后,正吃早饭的他又接到“赶紧回来,听说x老大(市委书记)也要出席,书记要求发言多结合市委最新精神!”

  等材料再度修改、完稿、通过并报送,已是早上9点。而新的一天,他将穿着一灰一黑的鞋继续奋战——参加县党代会筹备协调会,撰写换届材料……

  如此的连轴转,做笔杆子10年的王金龙已经习惯。“基层嘛,事多,稿子只有空了写,这个岗位没有分什么工作日和节假日。”

  同为笔杆子,在河南省委政研室任职多年的关少锋,也有相同感受。年春节,他带人加班起草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那几日天气寒冷,省委北院新楼没放暖气,冻得大伙穿着棉衣还握不住笔。而此刻,窗外却欢歌笑语,鞭炮声声。

  关少锋还因此闹过笑话。一次熬几个通宵写完材料,回家倒头昏睡。不久,小偷进了他家,邻居报警,警察鸣枪,直到小偷被抓,他都毫无察觉,人送绰号“家属院第一迷瞪”。

  “忙起来不分日夜,不顾作息,三天两头不着家,的确是常态。”四川省直机关一名笔杆子告诉记者,“年底和年初,上上下下各种会议扎堆开,材料多且要得急。平时也没闲着,除了有既定的重大会议、到地方调研课题外、还有突发事件和中央、省级临时召开的会议。”后者尤其让人“一接电话就犯晕发憷”。

  另一方面,笔杆子们纷纷吐槽,伴随着工作上“忙到飞起”,身体已是“老牛拉破车”。某种程度上,所有工作成绩都要通过材料表现出来,他们的压力毋需多言。

  关少锋自曝,十六大召开期间,他被抽到河南代表团写材料,写得牙疼上火,吃药过敏,脸肿得发亮,眼睛眯成一条缝,嘴上起泡,模样惨不忍睹。

  “每次交稿后的感觉都像虚脱,今年县委报告定稿后,我头疼发烧,大病了一场,医院。”聪明“绝顶”的王金龙告诉记者,他不仅有腰肌劳损、慢性胃炎、痛风等,还被查出患了一种肌肉疼的怪病(疑为帕金森,但没时间去确诊)。

  “喝墨水,费脑水,流汗水,吐苦水,没油水。”“大会不发言,小会不发言,前列腺发炎;业绩不突出,地位不突出,腰间盘突出”……笔杆子们时常如此自我调侃。而随着年岁增长,还会有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

  知情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石油系统“老笔杆子”吴宗英终生伏案笔耕,服务过几任部长,经常一天抽几包烟。后来,他可能用脑过度,多年前患上了老年痴呆,见了人只是笑。他偶尔能翻翻石油部老领导的文集,然后笑笑说:“都是我写的”。

  笔杆子炼成,不是件容易的事

  “尽管每个单位写材料的很多。实际上,真正能被称为笔杆子的,少之又少。”

  四川省直机关上述笔杆子告诉记者,成为笔杆子,至少要有两项硬性条件,一是长期写材料,代表部门最高水平;二是对所在领域有一定研究,成果有较大反响。由是观之,爱舞文弄墨、吟诗作画的人,起草各种通知的办公室秘书等,都不一定能成为笔杆子。

  哪些单位“盛产”笔杆子?记者采访发现,地方上综合型的笔杆子,大多在党委办公厅(室)秘书处(科)和综合处(科)、政研室,政府的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等。专业型的笔杆子,则集中在各业务部门的办公室、政策研究处室等。

  笔杆子炼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外部因素看,要经过时间的洗礼,多名笔杆子都认为,从初入一个领域,到熟悉情况,至少需要一年。而成为该领域的笔杆子,至少需要五年以上。五年,也是综合型笔杆子“进阶”的必要时间。

  此外,工作单位和职务的频繁变动,甚至相关领导的调动,都可能让有潜力的“准笔杆子”功败垂成。

  “我曾看过前同事离开办公室、政研室等部门,调到乡镇后执笔的材料,不客气的说,理论功底和文章水平都下降了,因为他们不再掌握核心信息。”王金龙说,“还有一名同事,给前任书记写材料两年,领导调走后,新任书记下放他到乡镇当党委委员,天天忙于琐事,也难静下心来搞调研写材料了。”

  从内部因素看,要成为笔杆子,首先要培养文字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如古代的师爷,就对医卜星象、农田水利、经济兵略样样精通。党内公认的大笔杆子胡乔木就认为,好的笔杆子,要精通哲学、文献编纂学、辞章学、新闻学等知识。

  而在具体写作中,准笔杆子还需学会领悟、经受磨炼、实现升华。这“三部曲”哪一部出了问题,修炼便到此终结。

  “三部曲”中,领悟是基础。“笔杆子最重要的就是多悟。首先要打好基础,多看报告文件讲话,悟出各种类型的写法。熟悉上情下情,紧跟各级最新精神。”某省会城市市委办公厅的笔杆子张磊说,“很多笔杆子,都有喜欢琢磨新观点、新概念、新提法的‘怪癖’。”

  “我写了十年稿子,第八年才悟出来,领导讲话讲究活,要把理论和事例结合好;调研材料讲究实,树立问题导向;经验介绍讲究新,让别人看了有借鉴价值;会议文件讲究全,方方面面的情况都要照顾到。”王金龙介绍。

  “悟的第二层含义是,材料都是为领导服务,要领悟领导的观点、习惯性表达甚至个人性格。”张磊说。

  磨炼(受虐)也是笔杆子的必修课。“好材料是改出来的,笔杆子是磨(虐)出来的。”张磊说,“不管多么牛的笔杆子,都一定有被折腾到崩溃吐血的时候。”

  张磊至今记得,他毕业刚到乡镇工作时,给书记写一篇“保先”的稿子,领导等着要,他这边却费尽心思怎么也憋不出来,“这种煎熬太痛苦了”。“交上去后,又说没魂,改了好几次也不满意,最后书记把它重写了,还找出3个错别字。我就在他办公桌对面,看着50多岁的他,一个键一个键地敲键盘。”

  前几年,他已是区上的笔杆子,给省上写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材料,从区委领导审稿开始,到呈报市委,前前后后改了13稿。最后,他熬了几个通宵、抽完两条烟,吃完一箱方便面改出的稿件惨遭弃用,仅保留了基本素材。市委“空降”3名笔杆子到该区调研,手把手教他重写出新稿,才算完事。

  “当时我还没现在老,不服,甚至偷偷哭了。但不得不说,一级是一级的水平。”张磊说。

  升华,是笔杆子炼成的又一关键因素。曾多次给区委书记写稿的张磊表示,稿件被返工、被毙掉不可怕,“关键是要学会事后分析,上级的哪些   而在中央部委某处公务员柳青看来,那些成天喊累的“准笔杆子”们需要升华的,还有对自身作用的认识。他给记者描述了这样一个笔杆子。

  “我们领导是人大硕士毕业后入部的,80后,曾经在国外加班到视网膜脱落,去年没休过一天假,加班时不是在写材料,就是在准备写材料。我感觉,他是真正对经济感兴趣,也买经济金融类的书自学,平时他也吐槽工资低,但是能感觉到这个工作能带给他很大的成就感——能参与国家大事。”

  也正因为这份责任,让不少笔杆子“如履薄冰”。“我们的职责,就是帮领导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如果浅尝辄止,马虎应付,就可能以偏概全、致使材料失真、脱离实际,最终给决策提供错误信号,造成严重失职,损害的是百姓的福祉。这一点,正在修炼的‘准笔杆子’们要牢记在心。”柳青说。

(来源:廉政瞭望)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作者签名本《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tuoluo.com/styy/1511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