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我有一个最为美满的家庭,是我最大的幸福。
她说:从青春年少到年迈迟暮,不论何等风急浪高,他始终是我的安全港湾。
她是91岁的张珑,他是大她5岁的李瑞骅。近60年珠联璧合,相濡以沫,堪称神仙眷侣。他们的身上,融汇了人世间几乎一切的美好品质,令人神往。
幸福的婚姻如何养成?他们给了最好的答案。
李瑞骅、张珑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年
婚姻一定门当户对?
不见得……但,或许有道理
李瑞骅和张珑都是上海人。他们均出身江南世家,李瑞骅的父亲是经营房地产生意的儒商。张珑的祖父是出版大家张元济。双方都是温馨、开明、有着浓厚文化积淀的大家庭。
张元济初次见到留学归来的李瑞骅,很是赏识他,说他心地善良,没有歪心思;是很有能力的人,也肯替国家出力。李瑞骅眼中的张珑,出身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才学,有事业心,正是自己期待的理想伴侣。
一个是阳光俊朗、多才多艺的归国学子,一个是温和娴静、腹有诗书的大家闺秀,就这样由张元济先生亲自牵线,走到了一起。年,认识不到一年,25岁的张珑和30岁的李瑞骅在上海结婚,这一牵就是55年!
卧病数年的张元济先生开心之极,于病榻欣然支起小桌,在红底洒金笺上送上亲切美好的祝福:万里骅骝开道路,娇儿生就玉玲珑。定教百事都如意,天然嘉耦喜相逢。
携手,不仅凝视对方——共望远方才能志趣相投
志趣相投,心意相通,是婚姻稳固长久的根基。相似的成长背景,让两人对彼此的品性与人格都有深入的了解。他们均淡泊明志、勤勉报国;宽厚谦逊、诚恳低调,把目光都投向了自己的事业。
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一穷二白。在国外留学并工作,生活优渥的李瑞骅,在第一时间回国,开创了中国的钢结构事业。他先后设计了人民大会堂等千余项重大工程,周总理伸开五指点名表扬:“五分!”张珑毕业于名媛荟萃的上海中西女中和享有“东方哈佛”盛誉的上海圣约翰大学,青年时任教北京大学西语系,后下放到湘西学校教书。为了教会这些零基础的山区孩子,她自编了英语教材;回京后创办我国第一部英文建筑杂志,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她的风度风范和专业素养,令外国友人折服。
在下放湘西山区的特殊境遇下,他们从容面应对,一起承担时代的风雨,在最艰苦的岁月相互依恋彼此扶持。他们修房屋,自制煤油炉……忙得不亦乐乎;他们骑着自行车,在山水间自由穿行,贪赏祖国的锦绣河山……艰苦的日子有了浪漫的注脚。
他们终身学习不辍。退休后,李瑞骅成立了建筑事务所,张珑则开始做翻译、写文章。90年代初他们已经开始学习电脑,用PS修图。如今,91岁的张珑早已学会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tuoluo.com/styy/15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