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外伤后,眼球突出且颅内有响声是怎么回事?
医院神经外科杨利超
前段时间,我们给大家介绍了“脑外伤后脑脊液鼻漏”的事情,题目是《头颅外伤后,鼻腔流清水是怎么回事?》。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脑外伤后脑脊液鼻漏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着重介绍一下头颅外伤后另一个危险并发症——外伤后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为了给大家一个感性认识,请先看两张图片吧。第一张图片显示的是一位妇女头部外伤后突眼的情况,第二张是突眼的特写。这就是通过照片我们可以看到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主要的外在表现。其实,这个病还有很多表现,只是我们通过照片看不出来罢了。例如,总觉得脑子里有响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鼻腔出血等。严重的可因出血导致病人死亡。
那么“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怎么一回事呢?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指海绵窦段的颈内动脉或其分支破裂后与海绵窦形成的异常动静脉交通,导致海绵窦内的压力增高,继而引起眶部、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应症状。正常情况下,动脉血是不能直接到静脉里的,这中间要经过“毛细血管”,这样就把动脉血的压力降下来了。如果动脉血直接到静脉里去,静脉血管承受不了这样大的压力,就会导致很多问题。
按病因分可分为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和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我们这里讲的主要是外伤导致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主要是靠其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典型的突眼征,尤其是加上有颅脑外伤史即可确定诊断。其中,搏动性突眼、球结膜充血、血管性杂音、耳鸣等是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海绵窦在颅内就好像一个大的静脉水箱,回流收集周边静脉(包括眼静脉,这与我们介绍的突眼密切相关)的静脉血液。颈内动脉在颅内有一段穿过海绵窦这个大水箱,如果此段的颈内动脉因为外力冲击作用或者自身病变等因素破裂后,颈内动脉内的动脉血液就会直接漏至海绵窦内的静脉水箱中,导致海绵窦内的静脉压力增高,压力升高后就会造成眼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导致眼球结膜充血,而且压力还可随着颈内动脉的搏动而搏动,就形成了搏动性突眼及血管性杂音。
外伤后为什么会出现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呢?原因在于头颅受到严重创伤后,最多发生于摩托车交通事故所造成的头部损伤或头部挤压伤所引起的颅底骨折,尤其是颞骨和蝶骨的骨折波及颈动脉管时,骨折碎片刺破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壁;一旦这些动脉破裂,动脉血便直接流入静脉窦内,使窦内压升高,逆流入眼上静脉,回流受限,表现出搏动性突眼、眼肌麻痹、球结膜充血以及与动脉搏动一致的血管性杂音等症状,如为外伤引起的,还多伴头痛和眼眶痛。很多患者因为明显的眼部不适而首诊于眼科,实际上这是神经外科的疾病,临床上容易误诊误治。值得一提的是,突眼不一定同时伴有搏动性和血管性杂音,因为杂音的出现可能与瘘口的大小、海绵窦内的压力和血流的速度有关。瘘口小,海绵窦压力高,高速的血流才容易形成涡流,出现杂音。低流瘘患者一般不出现杂音,此时的突眼一般也不伴有搏动性。当出现视力下降及眶部疼痛时应高度重视!眼静脉高压会导致视网膜中央静脉回流也受阻,当出现颅内高压时,视盘充血水肿会更明显,黄斑水肿和视网膜出血会更严重,造成视力和视功能的严重丧失。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也有出现中枢症状的可能,5%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可能发生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血肿。此外,当瘘口流量过大或侧支循环不良时,瘘口盗血,可发生脑缺血甚至梗死。
既然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危害这么严重,那么有什么治疗手段呢?少部分轻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患者症状较轻微,瘘口流量低,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采用压迫颈内动脉的方法可治愈该病。具体方法为:压迫患侧颈内动脉,通常每日按压数次,持续4~6周。但对颈动脉有明显粥样斑块及高凝状态者,不宜行颈动脉压迫,以防斑块脱落。大部分患者因瘘口流量较高,保守压迫颈内动脉的方法难以治愈,往往需采用血管内治疗,也就是常说的脑血管介入手术来治疗。脑血管介入手术可以经股动脉或者眼静脉途径,选用可脱球囊或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瘘口的方法来治愈。也是目前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主要方法。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学组已经成功地开展了多例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取得了良好效果,下面就是我们其中1例病人介入治疗时的资料(图3,图4)。
治疗前
治疗后
医院北京中科白癜风怎么确诊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bmled.com/styy/3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