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外伤导致视网膜脱落 > 视网膜脱落征兆 > 陈寅恪那个活得伟大却死得可惜的学神
当前位置: 外伤导致视网膜脱落 > 视网膜脱落征兆 > 陈寅恪那个活得伟大却死得可惜的学神
那个没文凭却知识渊博、拥有第四等爱情
却死得可惜的学神
文/晏凌羊
1
上大学时,我的国文老师经常无数次提起陈寅恪。
看着这个“恪”字,我经常在想:这个字的读音不是kè么?为何老师每次都读为què?
我对这位大师的兴趣也因此而起。后来,我发现,这个“恪”字,只有在跟“陈寅”两个字连在一起,组成“陈寅恪”的名字时才读què。陈寅恪先生是江西修水人,修水方言中“恪”与“确”同音,翻译成普通话里的音就念què。
在20-40年代的清华大学,全校提起陈寅恪的名字,上下几乎一致如此读法。一个名人能让一个字的读音专门为他而变,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少有的了。
今天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陈寅恪到底有多牛逼。
他给学生上课,开篇就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他的确有这种实力,因为实在是太博学了,你甚至可以把他称为一个“移动的图书馆”。他从12岁起先后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高等学府求学,精通梵文、西藏文、巴利文、英文、法文、德文,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如数家珍。
曾有学生问陈寅恪的妻子唐筼(读yún):“外传陈老师懂三十多种文字,是不是真的?”道:“其实没这么多,也才十七种而已。”
胡适在日记里是这样评价陈寅恪的:“读陈寅恪先生的论文若干篇。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陈寅恪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之一,被誉为“教授的教授”。奇怪的是,这位学识渊博、满腹经纶的大师,却没有拿得出手的学位。
有人问他:“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陈先生回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陈寅恪能进清华当老师,是因为哈佛同学吴宓的推荐。吴宓、汤用彤和陈寅恪被称为“哈佛三杰”,陈寅恪的博学让吴宓佩服得五体投地,被吴宓称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进清华之前,陈寅恪当时还在欧洲游学。吴宓请他来,颇费了一番功夫。陈寅恪迟迟不能来,有一个原因是想在欧洲多买点书。吴宓几次跑去找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梅贻琦当时任教务长),请求学校先预支薪金给陈寅恪。陈寅恪得款并料理一切事务后,次年才到了清华园。
放在今天,没有学位他可能连清华的门都进不去,但在民国时代,他却能成为广受文化界敬仰的国学大师。
2
陈寅恪于年生于湖南长沙。他的父亲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是著名诗人;他的爷爷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相当于省长)。算起来,陈寅恪是妥妥的名门之后。
学历史的时候,我们一定都听说过陈宝箴的名字。
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陈宝箴听闻,曾痛哭失声。甲午海战中国战败,还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陈宝箴气得直跳脚,写信给张之洞,要求跟他一起合奏诛杀跑去签约的李鸿章。
康梁发起“戊戌变法”后,全国都不敢实施,陈宝箴第一个站出来在湖南推行。变法失败后,陈宝箴被罢免。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早年跟随父亲从政,后来也被罢官。他写诗明志,一不小心把自己写成“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古典诗人”。
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陈三立忧愤不已,绝药绝食而死,终年85岁。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真有什么文化贵族的话,我觉得陈氏一门就是“贵族”。这种“贵”,主要体现在精神上、气节上。
也许是受到祖父、父亲的熏陶,陈寅恪在文GE期间遭受了非常不公正的待遇,但他是民国走过来的文人中极少数几个誓死没有屈服、迎合、讨好的。
陈寅恪小时候在父亲办的学堂里读书。这个学堂和传统的私塾不同,教师不打学生,学生不背死书,一派新式作风。陈寅恪也在学堂读书期间,打好了深厚的国学底子。
陈三立不让孩子应科考、求功名,而是把孩子们送去了日本留学,开始接触西方文化。陈寅恪还曾跟鲁迅同窗过,甚至住过同一个宿舍。这就不难理解,一言不合就开骂的鲁迅,为何自始至终没骂过陈寅恪。
在日本留学几年后,陈寅恪因足疾而辍学回国,就读上海复旦公学(相当于现在的高中)。从公学毕业后,陈寅恪去欧洲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求学。
之后的13年里,陈寅恪辗转英国、德国、美国、法国、瑞士等几个国家,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莱文等22种语言(这或许便是传说中比你有钱、出身好又比你努力的“生在罗马的孩子”了)。
陈寅恪可以说是个典型的富二代,却不追求香车美女。在国外留学时,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拿去看书,把所有钱都花去买书,对自己疏于照顾,老是穿着不合脚的鞋子走很远的路,以致微跛。
年,陈寅恪从国外游学归来到清华任教时,已经36岁。
▲年轻时的陈寅恪
或许是因为之前太过书呆子,他连正经恋爱都没谈过。他的父亲陈三立一开始也不着急,只是好言催促,后来见他一点都不着急,干脆厉声警告“尔若不娶,吾即代尔聘定”,陈寅恪只好请求父亲宽限一些时日。
在那个包办婚姻盛行的年代,鲁迅、徐志摩等一批文化人被包办婚姻折磨得痛苦不堪,而陈寅恪却有这样一个开明的爹,这不可谓不是他的幸运。
3
陈寅恪后来的确是自由恋爱的。
当时,陈寅恪的一个朋友说自己曾在一个女教师家中看到一幅画,末尾署名“南注生”,但不知道“南注生”是谁。
陈寅恪一听到这个名字,就大吃一惊,说这个女教师一定是“唐公景嵩(台湾巡抚)的孙女”,当下顿时起了前去拜访之心。
“南注生”正是唐景嵩,他曾经参与过中法战争(清朝打的唯一一场胜战,但战胜后还是签署了屈辱条约),后来担任台湾巡抚。他曾协助清朝老将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并将相关细节记录在了《请缨日记》里。陈寅恪早已读过他这本书,对唐景嵩也仰慕已久。
陈寅恪当即决定冒昧登门拜访这位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担任体育教师的女教师唐筼,发现她果然是唐景嵩的孙女。
▲年轻时的唐筼
唐筼的家风跟陈寅恪很像,她的祖父辈都是清朝的爱国能臣,她自己也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从小饱读诗书,能诗会画。两人一见如故,互生情愫。
年,两人结婚。此时,陈寅恪38岁,唐筼30岁。
陈寅恪与唐筼的婚后生活,没有太惊天动地的情节,却依然可圈可点。
▲陈寅恪和家人
陈寅恪当年在哈佛读书时,曾对吴宓谈起他的“爱情五等论”:
一、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杜丽娘是也。
二、与其人交识有素,而未尝共衾枕者次之,如宝、黛。
三、又次之,则曾一度枕席而永久纪念不忘,如司棋与潘又安。
四、又次之,则为夫妇终身而无外遇者。
五、最下者,随处接合,惟欲是图,而无所谓情矣。
陈寅恪自称所享的是“第四等爱情”。殊不知,前三者爱情只有文艺作品中有,普通人能享有第四等爱情,已经算是幸福了。
能娶到唐筼,对于陈寅恪来说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唐筼也算是一个新女性,但在遇到陈寅恪之后,甘心为他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成为了他的左膀右臂。
大女儿出生时,唐筼原先的心膜炎诱发为心脏病,几乎撒手人世。此后几十年,她倾力照顾家庭。陈寅恪后来失明、被批斗时,她都坚定地站在他身边,努力护他和家人周全。
陈寅恪死后四十几天,她也溘然离世。见过现实中太多的不堪后,我觉得唐筼对陈寅恪有此等爱情,在现实生活中怎么也算是“一等”了。
年,清华大学三十六周年校庆。当时清华女生以妇女如何为社会贡献力量为主题,采访了唐筼。唐筼实话实说:“妇女为家庭作出贡献也很重要……”
结果呢?立刻有伶牙俐齿的采访女生当场批驳:“作为新时代的新女性,岂可将人生的价值完全安放在家庭这个狭小的天地,而依然沿袭着旧时代旧女性依附男性的人生模式?”
这位女生批驳的理由听起来特别熟悉。一想到连女性自己都将家务劳动视为“旧时代旧女性依附男性的人生模式”,也怨不得男人们不承认、不认可做一个“贤内助”的价值了。
▲双目失明后的陈寅恪只能靠听书的方式来阅读,说书人正是妻子
4
陈寅恪学成归国后,真正好好能从事学术工作的时间只有年到年这十年的时间。
年,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这一年,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在忧愤交加中拒绝服药吃饭,与国同亡。
陈寅恪为父亲治丧期间,发现右眼视力急剧下降,被诊断为视网膜脱落。医生让他立即住院做手术,但以当时的医学条件做这样的眼科手术难度极大、成功率很低,陈寅恪与唐筼考虑保守治疗,放弃手术,任由一只眼睛失明。随后,两人离开北平,准备去往西南联大。
夫妻俩拖着三个孩子,开始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一家人居无定所,四年内迁家六次。那时候,陈寅恪在西南联大教书,将妻儿安顿在香港。在香港时,唐筼心脏病复发,幸亏许地山解囊相救,才捡回一条命。
年春天,英国牛津大学向陈寅恪伸出了橄榄枝,聘请他去做汉学教授。当时,国内战火连天、局势动荡不安,陈寅恪来到香港和妻女会合,准备迁往英国。
不巧的是,二战全面爆发,英国也不安全了,陈寅恪只能滞留香港。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也沦陷,日本人知道陈寅恪的名头,出巨资要求陈寅恪创办伪校,陈寅恪严词拒绝,并带领全家从香港逃到内地,先后辗转在广西大学、成都燕京大学等地任教。
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再次受邀去牛津大学任教,并顺便到伦敦治疗眼睛,但做了手术之后,眼疾依然不好,最后双目失明。眼看眼睛不治,陈寅恪返回祖国,任教于清华园。
年,内战打得如火如荼,北平战火逼近。国民政府开始了拯救知识精英分子的计划,但一开始只是想把他们接到南京。
陈寅恪和家人乘坐专机到了南京,但他不希望投靠国民政府,所以去了上海亲戚家。国民政府不死心,跟陈寅恪说你去香港也行,先给你10万大洋做安家费,再给一套洋房。陈寅恪说,哪也不去了!
那时的陈寅恪,双目失明,年岁也增大,他觉得广州作为养老之地还算不错,就提出想去岭南大学任教。就这样,他也错过了最后一次“撤退”机会。
陈寅恪后来执教于岭南大学,后来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被中山大学合并,他移教于中山大学。
▲中大校园内陈寅恪故居,我在外面晃荡过好几回
毛访问苏联时,斯大林问起陈寅恪的名字,可毛没听说过。毛回国后,陈寅恪得到了特别关照,有三名专职护士专门照看他(虽然这最后成为了他被批斗的理由)。
年,中科院要建历史研究所,邀请陈寅恪北上任职,被陈寅恪婉拒。当时,他教过的一个学生以一种要求陈寅恪“要跟上新时代”的口吻,邀请陈寅恪北上任职,被陈寅恪骂了出去。后来,这位学生死于文G,因不堪凌辱而服毒自杀。
▲50年代,陈寅恪在妻子的陪同下在中大校园散步
陈寅恪不当历史研究所所长,是因为看不惯当时的社会风气。他曾经提出这样两个条件:“其一,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学习政治;第二,要毛公或刘公给一纸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这话在当时引起掀然大波,很多人说他大逆不道。
现在看来,陈寅恪当时的这个主张的确很天真。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只有春秋战国、三国、民国等几个乱世不需要搞政治学习,不需要自上而下贯彻领袖意志,其他时代都是不行的。
60年代,陈寅恪在双眼失明的情况下,还在妻子的协助下写成了80万字的《柳如是别传》。
▲双目失明又腿脚不便的陈寅恪,在给学生们讲课
很快,文G开始。陈寅恪被批斗,批斗他的大字报从屋外贴到了室内、床头甚至他穿的衣服上,大喇叭绑到了他的床头。
双目失明且患严重失眠症与心脏病的陈寅恪,眼睁睁看着凝聚着自己一生心血的书稿、书籍被毁,心情无比沉痛。
当初他教过的学生,有人站出来替他挡棍棒;有人则揭发他,说他当年居然研究“杨贵妃到底是不是处女”这么无聊、下流的话题。
再后来,批斗越来越厉害,陈寅恪自始至终不认错,倒是他的妻子为让他少受点折磨,代他写了一些悔过书。
年10月7日,在广州离开人世,享年79岁;11月21日,他的夫人唐筼辞世。
每一个博古通今的大师带着他所掌握、精通的知识陨落,都可以算作是人类的损失。
年夏天,在复旦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创始院长葛兆光教授在为毕业生们的送别致辞中,说了三次“请大家原谅”。
葛教授说:“我要说,所有的大学,而不是某一所大学,都越来越像培训学校了,四年的大学课程变成了照本宣科,校园越来越像职业培训所,老师和学生像签订了合同的甲方和乙方,学生交完钱,上完课,老师讲完课,大家一拍两散,陈寅恪所讲的自由之精神都被丢掉了,连加拿大学者所讲的,大学应该教授的是常识的课程,也被丢掉了……”
今天被大家引用至多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正是陈寅恪的原创。
崇尚自由和独立有可能要逆流而行、逆风飞翔,有可能让你寸步难行甚至付出代价。我们不敢像陈寅恪一样,与阻碍自由与独立的一切做斗争,但至少可以保有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不变成那个让曾经的自己鄙视的人吧。
(全文完,欢迎转发和分享)
晏凌羊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tuoluo.com/stzz/16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