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导致视网膜脱落

7个失能信号提醒老人尽快就医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价格 http://m.39.net/pf/a_4579215.html
当你对爸妈说,晚上我不回家吃饭了,下个月我再回去看你时,他们正在老去。无论他们现在多有活力,仍难逃生老病死的人生剧本,你为那心酸的一天,做好准备了吗?

教你判断老人失能的7个信号,掌握爸妈的健康状况。

1吃得愈来愈少

吃得下、食量正常是观察银发族健康的重要指标。

“一个老人家如果可以把饭菜吃光光,多半是健康的。”医院老年医学部主任詹鼎正说,比起其他身体系统,胃肠道衰老现象比较不明显,比较确定的是老化会使胃酸分泌降低、胃排空时间延长,以及胃肠蠕动减慢等。因此老人家的胃出问题,通常是来自疾病或者药物造成的后果。

哪些疾病或药物会引起胃部不适?比方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帕金森氏症患者常有胃排空变慢(胃瘫)问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人常会喘咽而吞下一堆空气导致胃胀;有些治疗忧郁症的药物会抑制肠胃蠕动消化,某些血糖药物会影响口水分泌,影响食欲和消化;因为老化造成胃排空时间延长,易使药物有更多时间停留在胃部造成伤害。统计指出,服用非类固醇类消炎止痛药(NSAIDs,常见商品名如Aspirin、Ibuprofen等)的老人家发生溃疡的机会增加5倍。

牙口不好,例如龋齿、牙周病,造成老人牙齿脱落,或者装了假牙密合度不佳、植牙后没有好好照顾,都会影响咀嚼。有的则是因为嗅觉及味觉退化而导致胃口不好,无福享受美食,食欲和食量变差。

此外,失智症、忧郁症等神经或精神疾病,也容易让老人丧失食欲。陈长文提到,他的母亲在阿兹海默症渐渐恶化后,已不会自己吃东西了,甚至会指着汤问家人:“这可以吃吗?”

台北荣总神经内科曾对51位、平均年龄76岁的轻度及中度失智的阿兹海默症患者,以及27位、平均年龄71岁的正常老人做过详细的问卷及检查。结果发现,一年当中,55%的阿兹海默症患者体重减轻,而对照组只有15%有体重减轻的情形;有26%的阿兹海默症患者曾拒绝吃东西,且29%患者胃口不佳(正常组只有11%)。再进一步分析,发现造成影响体重减轻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胃口不佳及疾病本身的问题。推测是因为阿兹海默症的病变起于脑部的颞叶,而此部分与人类的记忆、情绪、饮食行为及体重调节有关。参与这项研究的刘秀枝医师在她的文章中指出。

2站不起来、走不远、转不开玻璃罐头盖子

如果发现爸爸愈来愈常把玻璃瓶装的酱瓜或果酱罐头递给你,说他打不开;或者以前可以轻松拧干毛巾,现在变得比较吃力;没办法从椅子上一次站起来,需要靠支撑物才能起身;爬不动楼梯;过马路时,才走到一半,就变成红灯了。如果答案“是”比较多,那么他可能有肌肉减少症(sacopenia)。

人体肌肉约占体重的30%~50%,实际的肌肉量要看个人健康程度和体脂肪量而定。随着年龄增长,肌肉的组织、强度、耐力会减弱。

有研究指出,从40岁到70岁,肌肉量每10年约减少8%。换算下来,如果一位女性30岁时身上有20公斤肌肉组织,到70岁会减少到15公斤。

肌肉和骨骼都是影响身体能否正常活动的关键。肌肉量减少、肌力下降首因是老化,老年人即使体重不变,身体脂肪比率也会提高,并堆积在腹部内脏层和器官,造成全身肌肉质量减少。

除了老化,老年人活动量下降、能量耗损较低,腹部脏层的脂肪会释放许多发炎物质,影响内分泌,又易使肌肉持续流失,造成恶性循环。肌肉减少症不但会增加骨头和关节负担,增加跌倒、骨折风险,进而卧床或住院,行动受限,更加重肌肉流失速度,增加死亡风险。

3身形缩水

日本国民作家井上靖在其记录母亲罹患失智、衰老的《我的母亲手记》中写道:“母亲本来就生得瘦小,80岁之后瘦得更明显,整个人仿佛萎缩了一样,将她抱在手上,感觉她好像全身只剩骨头的重量;从一旁看她起居活动,脑中不觉浮现的是‘轻如枯叶’这样的字眼,……每次看到母亲都觉得比上次缩小一轮。”

肌肉减少症、骨质疏松,都是闽南语俗谚“老了倒缩、消瘦落肉”的可能原因。中年以后,骨密度会愈来愈低,骨骼结构组织会开始变细、折断或塌陷,身高也会因压迫性骨折而逐渐缩水。骨质疏松易发于女性,主要是因为更年期后建构及保护骨骼的雌激素浓度降低,会加速钙流失。

根据台湾地区国民健康署统计,全台约有万名骨质疏松患者,其中95万人是更年期的停经妇女。然而骨质疏松也非女性专利,男性到了65岁左右骨钙流失的速度就和女性差不多,75岁以后罹患骨质疏松的情形和女性一样普遍。

4耳背,听力愈来愈差

耳朵是除了眼睛之外,第二重要接收外界讯息的器官。老人家听不清楚,虽不会致命,却会影响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试着想象一下,当家庭聚会时,大伙儿谈天说地,孩子们开心嬉闹,爷爷或奶奶看得见欢乐场景却听不到,无法顺利与家人、朋友沟通,会有自卑、被孤立的感觉,也可能变得容易猜忌,久而久之失去社交的动力,生活会更孤僻,人也会容易忧郁。

最近一项研究更发现,听力下降可能会使老人对外来信息产生误解,使得大脑重新调整既有的认知架构,造成听力有障碍的年长者大脑老化速度反而比全聋的人还快。

儿女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留意长辈与人沟通情况,当发现有以下多项症状时,就医院耳鼻喉科做检查:

·电视、音响开得特别大声

·说话太大声

·经常没听见电话、门铃声

·经常听不清楚电话中的交谈声

·听不到别人在背后喊他或在背后跟他说话

·经常误解别人说话的内容

5常揉眼睛、看东西雾煞煞

视力障碍不仅妨碍老人家生活起居,影响生活质量,也是跌倒、车祸等意外的危险因子,还可能造成心理伤害。

台湾地区健康研究院与国民健康署对老年人调查发现,在自认视觉功能变差的老人中,约有四成会有忧郁的情况。如果长辈抱怨眼睛酸涩,常揉眼睛,看书报很吃力,东西看起来雾雾的,或者发现他们愈来愈常眯着眼睛、走路经常撞到门或桌角,最好陪伴去眼科做详细的检查。

根据台湾地区国健署调查,造成台湾65岁以上老人视力障碍最主要的疾病为白内障,其次则是视网膜的病变(包括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近视性黄斑部退化、老年性黄斑部病变),再其次为青光眼与角膜疾患。

6常常喊累、睡不好、心情郁闷

忧郁症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引起人们失能及早逝的第二位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台湾65岁以上人口约万人,最保守估计,老年忧郁症盛行率约为12%,台湾地区至少有31万老年人罹患忧郁症,其中约有10万人是重度忧郁。

相较于一般忧郁症,老年忧郁症患者比较不会有罪恶感,却有较多身体抱怨,例如疼痛、疲倦、失眠等,也容易焦虑、恐慌、出现认知障碍,且记忆力变差,因此必须与失智症鉴别诊断。

老年忧郁和失智初期症状可能很像,也有可能同时出现,该如何分辨?台湾地区老年精神医学会(创会)前理事长黄正平指出,忧郁症是失智症的危险诱发因子,但忧郁造成的健忘可以治疗,失智却会逐渐恶化。

忧郁症患者常出现不愿意做事、推托的行为,或抱怨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行;但失智症患者却是真的没有能力做事,“他很想去做,你不让他去做还不行!”

7迷路、怀疑家人偷东西

只要问起失智症病人家属,大概都可说出病情日趋严重的一大堆异常行为:用过餐重复吵着吃饭,把回家探视的儿女当陌生人,质问“你是谁?为什么住我家”,怀疑怒骂媳妇偷东西、三更半夜往外冲赶上班……问题在于一开始症状刚出现时,儿女常会以为是“年纪大就会这样”、“人老了容易疑神疑鬼”而轻忽过去。

但面对已经有13万名失智症、50万人是失智症候选人威胁(下页表),再小心也不为过,如果在轻微认知障碍,或者是极轻度失智症阶段就开始从饮食、运动、人际互动多方努力,这些人可以独立生活,可以改善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台大神经内科部主治医师邱铭章加重语气强调。

“只要有怀疑,就去看医生。”脑神经权威、前台北荣总神经医学中心医师刘秀枝说。医院的神经内科或精神科。

台湾失智症协会提出十大失智症警讯:

1.记忆衰退到影响日常生活

2.无法胜任原本熟悉的事务

3.说话表达出现问题

4.丧失对时间、地点的概念

5.判断力变差、警觉性降低

6.抽象思考出现困难

7.东西摆放错乱

8.行为与情绪出现改变

9.个性改变

10.丧失活动及开创力

本文摘自《牵爸妈的手》有删减

《牵爸妈的手》

作者:张晓卉

定价:42

让人越活越勇敢的台湾畅销书!

年获中国台湾优秀健康好书奖!

台湾文学家黄春明,台湾著名中医医师董延龄等真诚推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tuoluo.com/stjg/1483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