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导致视网膜脱落

视盘小凹合并黄斑病变及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


编者按

视盘小凹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先天性视盘发育异常,不伴有视网膜病变者无任何症状,但合并黄斑区病变时会出现视力下降。而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同样也是临床上较少见的疾病。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威尔默眼科研究所的FernandoArevalo教授在第十届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大会(APVRS)上,对这两种少见疾病从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角度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演讲,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

视盘小凹合并黄斑病变的手术治疗

  Arevalo教授从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视乳头旁激光光凝与不联合激光光凝的功能和解剖比较作为研究目标,回顾分析了年1月至年1月期间在沙特阿拉伯、印度、日本、波多黎各、巴西和委内瑞拉等地的9个眼科中心确诊为视盘小凹合并黄斑病变的病例,共计46位患者的46例眼,其中男性病例27人占58.7%,女性病例19人占41.3%。对这些患者都进行了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后脱离手术伴或不伴内界膜剥除,气液交换后伴或不伴气体填充(气体选用25%SF6或15%C3F8)。其中A组没有行视乳头旁激光光凝术,B组则进行了视乳头旁激光光凝。

  对于手术的效果,Arevalo教授区分为完全手术成功和部分手术成功,分别定义如下:完全手术成功为OCT下无视网膜下积液且无黄斑劈裂,部分手术成功为残留视网膜下积液或劈裂为术前测量值的1/3以下。术后查最佳矫正视力和OCT作为检测指标。结果显示:A组经过44.4(±39.9)月,B组经过39.7(±36)月(P=0.)的随访观测。A组最佳矫正视力显著提高,平均值达到0.7(±0.4)到0.5(±0.3)(P=0.)。而两组并发症的比较情况如下:A组有3例眼发展为白内障。B组有1例眼发展为高眼压(>21mmHg)并给予局部抗青光眼药物控制;有1例眼于初次手术后14天出现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经过玻璃体切除术和注气术成功复位;还有1例发展为全层黄斑裂孔,经二次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并未封闭。

  最后Arevalo教授得出结论:玻璃体切除,玻璃体后脱离,气液交换联合视乳头旁激光光凝治疗视盘小凹合并黄斑病变同没有联合视乳头旁激光光凝治疗相比,形态和功能上无明显差异。所以视乳头旁激光光凝不建议推荐,而内界膜剥除和注气术似乎也没有必要。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

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首先Arevalo教授对纳入研究的病例特点作了如下归纳:共计位患者的只眼,男性83例占69.7%,女性患者36例占29.3%。平均年龄20.3(±11.6)岁。其中20例由于眼球钝挫伤后视力丧失,95例由于突发性视力丧失,还有4例是在视网膜脱离后的常规检查中发现。脉络膜缺损在患眼的分布情况:30例在正常视网膜周边部缺损,19例在正常视网膜的后极部到赤道部缺损,70例缺损在中间层。

  对这些患者均进行玻璃体切除术;其中有例眼行环扎术(占85%);61例眼行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术(占51%);例眼行眼内激光术(占92.4%);20例眼行视网膜冷凝术(占17%);13例眼行视网膜前膜剥除术(占11%);5例眼行内界膜剥除术(占4%)。填充物使用情况:92例眼使用硅油(占77.3%),其中有55例眼在术后15.6(±19.8)月后行硅油取出术;12例眼填充SF6(占10.1%);15例眼填充C3F8(占12.6%)。

  经过比较分析Arevalo教授最后得出结论:在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中,需要同时处理周边的视网膜和缺损的部分;对于这类患者而言,除了要早期确诊之外,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填充物来复位缺损边缘的视网膜脱离是最好的治疗结果。而视网膜冷凝会导致更差的形态结果。环扎治疗似乎对最后的形态结果没有作用。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tuoluo.com/stqz/1493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