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 http://m.39.net/pf/a_7637171.html点击上方“眼播”可以订阅!每天发布最新眼科动态
年,我作为张承芬教授的博士研究医院。
与其他院校不同,协和的临床研究生在报到后会立即被安排到临床工作中,虽然那个时候我已经是外院的主治医师,医院后,一切从头开始,我要开始做住院医师的工作,跟诊、管病人。
0年前的一天,我跟张承芬老师出诊,遇到了一对焦急的年轻夫妇。
“张大夫,您救救我爱人,她糖尿病眼底出血,我们那儿的大夫说没有办法治疗了,要我们接受失明的现实。可她才30岁不到,我们两口子都在读研究生……”
张老师为患者做了眼底检查后,说:“我可以为她治疗,但你们一定得听我的,要密切观察、及时复查,否则前功尽弃!”
患者得的是严重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病情很重,视力只有眼前数指。张老师当天就为她进行了激光治疗,嘱咐两周后复查,再次进行激光治疗,调整用药。之后,要三周来一次,四周来一次,直到眼底稳定,复查间隔才可延长至几个月来一次。
渐渐地,张老师和我与这夫妇俩熟了起来。得知他们刚结婚没有多久,还在读研究生,经济状况也不是很好,张老师说:“你们得长期复查,不复查我不放心,下次你们来就住在我家(米市大街宿舍),可以自己做饭,你们来的那几天我就回二里沟宿舍住。”
就这样,患者和家属定期来协和看病,每次都住在张老师家里,也自己做饭。他们后来告诉我:“来北京看病已经成了一个习惯,住在张大夫家里,感觉特别踏实,就好像我们在北京有个自己的家。”大概在他们看病的第二年,他们不再叫“张大夫”了,而是变成了“张阿姨”。
经过数年的长期精心治疗,患者眼底病情终于稳定,视力达到了0.8左右,她也顺利完成了学业,在工作上取得了很大成绩。
即使在病情稳定以后,这对夫妇每年也会来北京,请张老师检查眼睛。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想来看看已经年迈的张老师。
再后来,他们就改口称呼张老师为“张妈妈”了。伴随着称谓从“张大夫”,到“张阿姨”,再到“张妈妈”的变化,患者的视力稳步提升,生活和工作学习重新进人正轨。
在我看来,这就是医为仁术、医者仁心的真实体现,这就是协和老专家的医术和医德的体现。协和的良好口碑是怎么来的?就是从这些千千万万的具体病例的诊疗服务中得来的。我有幸参与了这名患者的治疗,亲历这0年的诊疗过程。
印象中,老师她总是那样耐心、负责地对待患者,除了治愈患者身上的疾病,更关心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深深领悟了医者仁心的真正内涵:那就是用自己的一份本领,治疗好一个患者,挽救一个家庭,对社会多一份贡献!
陈有信在义诊中为患者做诊断。曹子豪摄
记得刚到协和不久的一次周日值班,急诊来了一名老患者,视力急剧下降,一查发现是视网膜动脉阻塞。这种病的失明率很高,而且留给我们抢救的时间很短。我立即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并叮嘱患者:周一一定找我复查,继续治疗。
经过一周多的治疗,患者的视力从光感恢复到了0.1。可就是这0.1的光明,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让我们之间结下了友谊。
老人属咐他的孩子,医院看看我,我们会交换点儿小礼品,更多的是相互问候。后来,老人因为其他疾病离世,但我和他们家的感情却没有断。老人的儿子医院看我席聊往事和各自的近况。
在我的工作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因为需要定期随诊,一来二去,不少患者和我都成了老朋友。一句问候,彼此关心,其实也是医患和谐的情感交流。
还有一面特殊的锦旗也让我记忆犹新。那是一个从辽宁来的70多岁的老患者送的。他患有黄斑变性,这种病会损害中心视力,患者的生活和阅读都会受到很大影响。老人情绪低落,但家人觉得他能吃能喝,不太理解老人的痛苦。
我一边安慰患者“不要急,慢慢来”,一边精心为他进行检查、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患者的视力有所提高。当他发现自己能够看清碗中的饭菜,还有药物的标签后,对生活的信心一下就增强了,心情也逐渐好了起来。
实际上,黄斑变性无法彻底治愈,每次来诊,我更多的是耐心地和他说说话,尽我所能地去开解他。那天看完门诊,老人忽然拿出一面锦旗,惊奇的是,他还带着钉子和锤子,一定要亲手把锦旗挂在我的诊室。
好在那是在老门诊楼,新门诊楼很快要启用,看到老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拗劲儿,我就依了他。患者的发自内心的小举动,也是对我们服务的认可,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打动人的呢!
前几天,一个老患者给我发了一条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tuoluo.com/stss/18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