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掏耳朵一时爽,一直掏耳朵一直爽。但如果掏耳朵的方式不对,很可能会危及生命。
医院来了一位患者,由于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有用棉签掏耳朵的习惯,先是听力出现问题,接着出现了颅内感染,被送来的时候情况十分凶险。
导致这一严重后果的祸首是掏耳朵时残留的棉纤维。很多人就要问了:
“硬的工具掏耳朵不安全,怎么软的棉签也这么危险?”
“我掏耳朵从来没出过事,那以后还能不能掏了?”
其实,因为掏耳朵导致感染,甚至患病需要手术的病例,比比皆是。
今天就来说一说耳朵到底能不能掏。
耳屎的学名是耵聍(dīngníng),为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一种油脂。
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黄色素,还含有少量水分和钾、钠等元素。耵聍在空气中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耵聍如黏稠的油脂,俗称"油耳"。均属正常。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抗菌
耵聍富含脂肪酸,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膜,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具有轻度的杀菌作用。
耵聍里的化学成分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耳屎和细毛还能吸附进入耳道的灰尘和微生物,保持耳道的清洁
防异物入侵
耵聍因富含油脂,它可以滋润耳道皮肤上的细毛,这些细毛能阻挡外界的尘埃颗粒。
耳屎和细毛还能防止昆虫等微生物对耳朵的侵害,偶然闯进来的小虫等碰上毛茸茸的细毛,被挡住去路;
耳屎味苦,当小虫尝到耵聍的苦味后,便会“知难而退”。
保持耳内温度和湿度
此外,富含油脂的耳屎能使耳道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尤其对耳道深处的鼓膜可使其不致干涸,从而使鼓膜经常处于最佳运动状态。
防噪
耵聍的存在客观上缓冲了传入耳中的声波,避免耳膜被噪音或剧烈的声响所震伤。
首先,掏耳工具本身就可能带有各种细菌,当它划伤皮肤时,细菌便会趁机侵入引起流脓或耳痛。
尤其是在公众场所采耳的人,更容易患上霉菌性外耳道炎等疾病。
有些人掏耳朵时发现棉签上有血丝,却不太在意。
但这种情况若长期存在,相当于反复刺激外耳道的皮肤,不仅会造成外耳道皮肤损伤、发炎、粗糙增厚,还会增加耵聍分泌,甚至引起外耳道炎或湿疹等疾病。
其实,看似洁白的棉签上滋生着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真菌,未经消毒掏耳朵,在人免疫力低下时,就可能引发感染。
由于耳朵与脑组织距离很近,当患上严重的外耳道感染、中耳炎时,对大脑来说就是巨大的风险。
如何正确清理耵聍呢?准确地说,其实没有必要清理耵聍,可以等它自行排出。
当然,我们也可能遇到无法自行排出的耵聍,比如,位置较深或者比较坚硬。
此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医生会用专业办法将栓塞的耵聍取出。
对于耵聍栓塞,一般用3%至5%碳酸氢钠滴耳液滴入外耳道,每日5-6次,3-4天后由医生在耳内镜下将耵聍冲洗干净即可。
另外,建议大家在游泳、洗澡时尽量避免耳朵进水,若不慎进水,可将头偏向进水的一侧耳朵后适当跳几下,帮助水流出。
切忌不要粗鲁地用手掌密闭外耳道口,再借着压力向外拉,这样可能导致鼓膜损伤。
游泳时戴上耳塞也是保护耳朵的一种好方法。
-END-
部分素材来源:人民网
推荐阅读
吵架吵不明白?别说我没教过
谈恋爱真的会胖,越恩爱越胖
警惕!这种打鼾声会致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wangmotuoluo.com/styy/13951.html